正文 悲劇美在聲樂中的表現形式(2 / 2)

2、完美的共鳴

共鳴是擴展音響、支持高音、調節聲區、變化字音、美化音色的關鍵與樞紐,沒有良好的共鳴就根本談不上美好的歌聲。在所有的共鳴腔體中口腔是決定音色變化的關鍵腔體,發音接觸部位的變動與聲音震動位置稍有改變都會影響音色的變化。舞台中悲劇美作品大凡可表現為敘述型,憤怒型,激昂型,淒婉型等等。為此,對共鳴的要求也更趨於嚴格化,它多要求在口腔共鳴的基礎上調節鼻、胸腔的聯合共鳴,擴展聲音的震動空間,使聲音產生統一集中的共鳴效果。在掌握其變化規律,在字與聲有機集合中尋找最佳的共鳴效果,達到更完美的表現悲劇美中主人翁的情緒情感,聲情並茂的整體藝術效果服務。

3、豐富的音色

音色是指聲音的特色,每個人的聲音本色是獨具特色的,俗話說:“聞其聲知其人”,不同的聲音有不同的特點。嗓音訓練需要循序漸進、從易到難、從簡到繁、從慢到快。用嗓要根據不同聲腔的音樂風格和要求運用嗓音的方法。基本上包括運用“真聲”的“大嗓”(也稱“本嗓”或“大本腔”),運用“假聲”的“小嗓”(也稱“假嗓”或“二本腔”),前者稱為“陽調”,後者稱為“陰調”,大嗓的真切自然,小嗓的結實寬亮,在此基礎上方能達到藝術變現之層麵。聲音色彩有剛、柔、明、暗、粗、細、高、低、及其調和對比的千聲萬調。

4、細致的字音

掌握聲樂語言的藝術表現方法與技巧,是構成聲樂藝術美的最基本因素。聲樂中的咬字主要是指字頭部分,字頭的力度要根據演唱內容的情感表達而定。如悲劇作品中氣憤激昂的部分,要每個字都“咬”的很緊,並且有不同力度的變化。咬字與吐字之間既有密切的關係,又有原則的區別。字腹在演唱中要求音值引長延伸而不變形,注意口型的變化,保證音質的純度。一個成字的字尾稱之為韻尾,收音時應把握氣息,縱放勒扣字尾的方法。整個演唱過程中有時需要音斷氣不斷和“噴口”的演唱方法。

5、靈巧的行腔

“依字行腔”,“字正腔圓”是我國聲樂藝術美的聲腔造型要求,也是聲樂藝術的創造原則。在整個語言聲音的處理和表現上,應緊密的伴隨著曲調旋律,節奏的起伏變化,增強旋律和節奏的音樂表現,而這種音樂性的表現是由語言的輕重音處理,語調的情感變化,以及與此同時產生的語言的高低、抑揚、強弱、輕重、疾徐、頓挫等語言的表現手段形成的。在演唱悲劇作品時,描述型情節一般會比較緩慢、平和;音高起伏較小,低音居多;頓挫不甚明顯;語氣氣勢也會比較平淡使人們沉浸在同情而安靜的傾聽狀態中。氣氛激昂的地方語言較重,較快一些;音高也會隨之上升;整體節奏偏快;頓挫規律多體現在二度創作中,使欣賞者內心掀起一種氣憤甚至爆發的義憤填膺之感。激烈悲壯,也要有一定的限度,含而不露、剛中有柔、憤中有怨。

總之,悲劇美聲樂藝術是一種善於表現和激發的藝術,擁有優美的歌喉與清晰的咬字完美結和,以及聲音語調造型的藝術處理技巧,掌握情感的準確性、依據與生動表達,是完成聲樂藝術的創造任務的不可缺少的部分。

參考文獻

①餘篤剛:《聲樂藝術美學》,人民音樂出版社,2005

②範曉峰:《聲樂美學導論》,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

③韓勳國:《 聲樂藝術基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④劉暢,《情感表達在學習聲樂中的意義》【J】.《科教縱橫》,2010(1)

(作者:河南師範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工商管理專業08級本科生)

責編:葉水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