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
作者:嚴宏偉
【摘要】“政治家辦報”是黨新聞工作的基本原則。在新的媒介環境下,“政治家辦報”的精神實質對媒體堅守黨性原則、牢記社會責任、樹立群眾路線仍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本文重點分析了“政治家辦報”的當下意義。
【關鍵詞】政治家 辦報價值取向 黨性原則 社會責任 群眾路線
1957年6月,毛澤東找即將擔任人民日報總編輯的吳冷西同誌談話:“寫文章,尤其是社論,一定要從政治上總攬全局,緊密結合政治形勢,這叫做政治家辦報。”兩年後,毛澤東再次強調了政治家辦報的原則。江澤民同誌也曾多次闡述“政治家辦報”的深刻內涵:“最近我和解放軍報社的同誌談話,說到毛澤東同誌過去講過,要政治家辦報。我看不光是辦報紙,辦通訊社、辦廣播、辦電視、辦出版社,都要有政治家素質……”
市場經濟條件下新聞媒體不僅要充當黨和政府的喉舌,發揮信息傳播、輿論引導功能、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等,也必須考慮經濟利益。在多重價值導向的考量下,一些媒體出現了價值追求上的疑惑,有的奢談“第四種力量”,不顧國情,不講曆史,政治意識和大局意識淡薄;有的圍著經濟利益轉,不惜以低俗的趣味迎合受眾不健康的心理;有的將鏡頭、話筒更多的指向當權者、有錢人,與基層群眾漸行漸遠……“政治家辦報”雖然是在特定的曆史語境中提出的,帶有階段性內涵,但其精神實質對新聞媒體在新的媒介環境下端正價值取向仍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政治家辦報”務必堅持黨性原則
馬克思主義是立黨立國的根本,新聞媒體必須無條件地體現無產階級政黨的政治意誌、組織原則,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自覺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動上和黨中央保持一致。胡錦濤總書記在人民日報社考察時指出:“要牢固樹立政治意識、大局意識、責任意識、陣地意識,把堅持正確導向放在新聞宣傳工作的首位,堅持團結、穩定、鼓勁、正麵宣傳為主,唱響主旋律,打好主動仗……”胡總書記的講話概括了當前新聞黨性原則的要義:新聞工作者特別是媒體的領導同誌必須具備政治家的胸襟和膽魄,大事麵前不糊塗,關鍵時刻不動搖。目前,我國正處於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社會矛盾突顯期,改革、發展、穩定的任務艱巨繁重,新聞輿論導向任重道遠。時代要求新聞工作者必須具備良好的政治素質,能夠用敏銳的政治意識考察社會現象、評判新聞價值、取舍新聞題材。在麵對熱點問題或重大突發事件時,有政治家智慧的新聞工作者要以有利於黨和人民的利益、有利於社會效益的最大化、有利於問題的妥善解決為著眼點,在追求時效性的同時,講究報道的時機性、時宜性。
新聞媒體處在意識形態領域的前沿,一個缺乏政治自覺性的人肯定成不了稱職的媒體管理者。但是,如果缺乏職業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不懂得媒體運行規律、操作流程,要想管好媒體同樣是不可能的。在具有一定行政級別的事業單位,一些缺少媒介素養的幹部被組織部門選派到媒體任職。我們當然不用懷疑他們的政治立場,但是,如果這些幹部官本位思想嚴重,員工們也以謀得一官半職作為自我實現的目標,則必然導致媒體管理混亂、人心渙散、事業停滯不前。讓投機鑽營者沒有容身之地,讓不懂業務者沒有指手畫腳的舞台,為搞業務的人創造良好的工作條件,為肯鑽研業務的人提供發揮才華的平台,讓業務強的人受到應有的尊重——這才是“政治家辦報”的理想效果。
二、“政治家辦報”務必牢記社會責任
媒體走上企業化經營道路之後,部分媒體重經濟效益甚於社會價值及公共利益。有些媒體為了迎合受眾的獵奇心理及追求感官刺激的趣味而大量刊播負麵新聞;一些電視節目嘉賓身份造假、自我炒作,傳統的、主流的道德觀、人生觀在節目中屢屢受到奚落、挑戰、踐踏。違法廣告、低俗之風的大批量出現,其根源在於新聞工作者職業精神的弱化、缺失,在一定程度上丟棄了“政治家辦報”的精神。社會責任是新聞工作者基於一定的政治立場、價值觀念自覺履行的職責。在存在著多元利益格局的當今社會,社會大眾有不同的人生觀、價值觀也屬正常。但是大眾傳媒應成為引導人們追求真善美的力量,而不是放大低俗價值觀的平台,特別是主流媒體,更應服務於社會大眾的根本利益,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摒棄利己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自由主義。樹立“政治家辦報”理念,必須辯證看待經濟利益和社會效益的關係,既要充分認識媒體的產業屬性,也不能漠視由此帶來的負麵效應。新聞媒體並非以商業利益為訴求的企業,不能依靠降低文化水準和思想品格、違背職業操守和道德底線來吸引受眾,否則,必將陷入低俗化、庸俗化、惡俗化的泥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