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人眼中的中國戰神(1 / 2)

1959年8月,中印邊境(朗久)發生了首次武裝衝突,揭開了雙方軍事對峙的序幕。印度軍人的一死一傷,令新德裏朝野嘩然。

事情最基本的實質是:中方認為邊界未劃定,我方是呆在自己的實際控製區內;印方認為邊界已劃定了(就是中國的北洋政府、國民政府、新中國政府都未予承認的麥克馬洪線),我們是在自己的領土上受到攻擊。象這樣根本的分歧,憑雙方火氣衝天的來往照會事實上已無法談得攏。

印度方麵完全不在乎中方的態度,在邊境上全麵推進,廣設哨所,武裝巡邏也一再深入禁地。印方何以如此有恃無恐?很奇怪的是它並非源自真正的軍事實力,而是本著一種虛幻的“道德優越感”。萬隆會議後,最耀眼的光環是落到了和平使者尼赫魯的頭上,周恩來隻是他的配角,連整個中國也隻是排行第二的老弟並領受著印度的恩寵和提攜。這當然不是笑話,印度其時是不結盟運動無可爭議的領袖,中國因中蘇和中朝的政治、軍事條約,根本無緣擠進這一集團,隻能以觀察員的身分出席。何況中國正內外交困,國際社會的禁運和製裁猶未有窮期。…

然而就在此時,印軍先後在朗久和空喀山(邊境西段)越界攻擊,中國邊防軍雖一直奉命龜縮在實際控製線的20公裏之後,並有與敵遭遇50米外不許打槍的規定,但對奔襲至眼皮底下的印軍還是作出了火力回擊(斃敵9人、俘敵7人)。9月20日,印軍越過克節朗河,對中方的尺冬哨所發動圍攻。至10月中,中方已有47名官兵傷亡。**中央及軍委總部三天兩頭招集緊急會議,並都召來時任西藏軍區司令,當年率領18軍進藏的張國華中將列席。意氣本有點消沉的*也抖擻起來,他顯然樂見全黨的注意焦點都從大躍進失敗的陰影中轉移到一場迫在眉睫的對外戰爭之上。毛親自主持中央常委會,作出了“自衛反擊戰”的最後決策。身經百戰的張將軍要重披戰袍了。

【絕地戰將】

張國華指揮的18軍,在國共內戰時與國軍的五大主力“整11師”和“181師”都展開過血戰。181師是西北軍的精銳,於1947年被18軍的前身部隊所殲滅;整11師是18軍的死對頭,曾捉對廝殺多次,最後整11師在淮海戰役中被殲。

18軍雖沒參加朝戰,但1951年還跟藏軍會戰昌都。1959年“平叛”,一直打倒1960年底。可以說它是一支打仗年頭最長的部隊。但18軍也不是沒有弱點。初入藏時,駐軍“三年一換”,可不止一個“三年”過去了,絲毫不見換防的意思。加上內地家鄉大饑荒,幾乎家家都有人餓死,駐藏官兵軍心浮動已非一日。軍委總部對此也是知道的。所以,在中央常委會上,賀龍元帥說:“如有臨陣脫逃的,要象內戰時期那樣,抓回來,執行戰場紀律!”徐向前元帥說:“要選兵選將,幹部不但要軍事上行,還要有政治頭腦,要勇敢。”劉伯承元帥則說:“要明確,這次不是和他們的邊防警察打,是和他們最好的、曾經參加過二次大戰的正規軍打。要告誡部隊,不要驕傲。”

張國華表示有信心打贏。羅瑞卿總長問根據何在?張說:“敵人雖然是印度的王牌軍,但比不上蔣介石的主力。他們長期沒打過仗,我們卻剛剛平叛。他們沒來過高山,我們卻長年駐守高山……”

*則對著地圖沉思,他說:尼赫魯的底牌是以為中國不敢打他。然後毛指著地圖上印軍的據點,用湖南高腔說:“掃了它!”

周恩來接著說,中國已將決策通知了蘇聯克裏姆林宮,赫魯曉夫沒表示反對,還對中國駐蘇大使說:蘇聯也得到了類似情報,如果中國受到了攻擊,反擊是很自然的事。至於美國,周恩來分析說,它不可能以很大的力量支援印度。

張國華受命後即刻飛返前線,在戰前軍事會議上,對首戰之21平方公裏作戰範圍裏的2000多印軍,張說:“我的決心是,準備幹掉他1300人,根本不要考慮傷亡,打一個補一個,始終保持四個戰鬥團滿員。”他指示,軍區指揮所前進到麻麻,由他親自指揮東段達旺方麵的戰鬥。必要時副司令員一級的幹部可以下到團裏去加強。張將軍又問西藏工委的侯傑,能否在24小時之內運送50車炮彈到前線?侯傑麵有難色:“190公裏呀!路況你也清楚……”張怒目一瞪:“現在是非常時期,一切圍繞打仗,一切服從前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