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必要性,是指我們的任何情緒情,感不管是高興也好,還是痛苦也罷,都是有意義的,都是必要的。雖然我們生活的目標是要多一些愉快,少一些痛苦,但是我們不可能隻要愉快,不要痛苦。曾經有一個人向心理醫生谘詢的時候,問醫生能不能幫他擺脫所有的痛苦,醫生說:“不能”,如果真的想要讓別人幫你解決所有的痛苦,別找我,去找江湖醫生。為什麼?其實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一個人隻有愉快,沒有痛苦,會是什麼樣子?也許他就不是人了。
情緒的第二個特性是“兩極性”,這是我們對情緒的一種分類方法。其實對情緒分類方法有很多種,不同學派有不同的分類方法,如我國傳統的方法將情緒分為七種:喜、怒、憂、思、悲、恐、驚。但從醫學臨床學的角度來看,我們隻把情緒可分為兩類,正性和負性情緒。凡是給我們帶來愉快體驗的情緒就叫正性情緒,凡是給我們帶來痛苦體驗的情緒則叫負性情緒。正性情緒包括喜、愛、滿意、欣慰等;負性情緒包括憤怒、焦慮、恐懼、悲痛、羞愧等。如此分類,是出於臨床醫學目的,因為在臨床上,心理醫生治療的目的就是讓人們多一些正性情緒,少一些負性情緒。
情緒的第三個特性是“動力性”。所謂動力性,是指情緒可以給我們的行為以及我們的心理活動提供能量,即我們的行為常常可以由我們的情緒來驅動。大家想一想,從早上到晚上的諸多行為當中,有哪些是因為情緒驅動而發生的?其實,我們有很多行為是受情緒左右的。
【實戰要點】
製怒是對領導人自我情緒的一種調控,是心理自我調節的重要方麵。心理自我調節是領導人對自身的心理與行為的主動掌握,也就是領導人控製自己的情感衝動和行為方向的方式的總稱。心理自我調節的內在根據就是領導人的自我意識。自我意識是指領導人對於自己以及企業和周圍事物關係的一種認識。領導人通過自我意識可以認識自己的心理狀態,認識自己的心理和行為特征,為了使自己適應企業管理的要求,對自己的心理、情感和管理行為進行的方式進行有目的的調整。領導人的自我意識的發展水平是不同的,自我控製的能力也會有所差別。自我意識發展水平比較高的領導人,自我控製能力也比較強;自我意識發展水平較低的領導人,自我控製的能力也比較弱。由此可見,領導人製怒能力的強弱,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經理人自身的自我意識的發展狀態。
加強自我修養是領導人製怒的根本途徑,也是企業領導人的必修課題。容忍作為修身養性之本,應運用於工作與生活的方方麵麵。忍是對理性能力的一種完善。“一忍可以製百勇”,隻有這樣,才會保持頭腦冷靜,才會理智地分析問題,正確地處理問題。
製怒的方法從技巧上看有以下三種:
1.拖延法。所謂拖延法是指領導人在發怒之前,首先強忍下來,不作任何反應,等過了一段時間以後,再回過頭來考慮和處理這起事情。這個時候也許會有許多結果:可能是一場誤會,可能事情並沒有當時想的那麼糟糕,可能找到了比較好的解決辦法。拖延法或“冷處理“是平息怒火的好辦法。因此,作為領導人,當你生氣時,不防在心裏從一數到十,才開口說話;如果怒不可遏,再數到一百!在事情未明朗之前,不要亂下判斷和魯莽行動。時間的差異,會讓領導人發現事情的結果有天壤之別。
2.轉移法。這裏所說的轉移法是指領導人在心中產生怒氣時,離開事發現場,或暫時將事態擱置,通過分散注意力而使自己憤怒的情緒冷卻下來。憤怒之際千萬別說什麼,給自己一點時間冷靜,如到洗手間、會議室、戶外或任何能獨處的地方,盡量去感受、體驗自己的感覺而不是進行推理或思考,將其與自己的憤怒感情聯係在一起就會找到發泄憤怒的通道。
3.宣泄法。當憤怒在領導自身能控製範圍時,領導人應盡早識別其症狀,做嚴格的自我分析。如果怒氣總是憋在心中,隻會對身心健康不利,而且長此以往,對企業也是一個潛在的威脅點。因此,除了采取向朋友傾訴等方式來宣泄自己的不愉快情緒以外,也可以找適當的場合大聲喊叫甚至痛哭一場。
【情景再現】
1.情景案例
有一位27歲的銷售部門主管,畢業於某名牌大學計算機係,畢業後在一個很大的外資企業工作,每個月收入六七千元,小夥子長得也很精神。一次,這個小夥子去找一個心理醫生做谘詢。在谘詢的時候,他講道:“我從上高中開始就不順。”醫生問:“怎麼不順?”他說:“我初中考高中,雖然考上了北京四中(大家知道,北京四中是全國著名的好中學),但是我才考了全北京一百四十多名,所以我不順!”“上大學也不是很順”,醫生問:“為什麼呢?這所大學不是很好嗎”?他說:“我報的是生物係,沒有被錄取,才上了計算機係”。醫生又問:“畢業分配呢?在這麼著名的公司工作不是很好嗎?”他說:“不行,我很多同學都去了麻省理工大學、去了哈佛,在國內的好多都已經開上大奔了(奔馳轎車)。”醫生又問:“談戀愛呢?”他說:“談戀愛也不順,在大學期間交了一個女朋友,可她在畢業的時候跟一個大款跑了,我發誓要找一個比她更漂亮的。”醫生問:“找到了嗎。”他說:“找到了”。他找了一個19歲的舞蹈學院的女孩子,我說這不是很好嗎?但他說:“不行!她才19歲,我整天提心吊膽,擔心她會不會跟別人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