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非致命武器其實很“致命”(1 / 2)

非致命武器其實很“致命”

泛讀地帶

作者:孫紹紅

催淚瓦斯是一種典型的非致命武器,經常被用於防暴行動中。

近日,美國可能向烏克蘭提供致命武器的消息在國際社會引起一陣騷動。一些國家領導人和國際機構對此紛紛反對。德國總理默克爾強調,向烏克蘭提供致命武器於事無補。去年9月美國宣布將向烏克蘭提供非致命武器時,也曾明確拒絕了烏克蘭提出的提供致命武器援助要求。其實自烏克蘭危機爆發以來,西方內部、西方與烏克蘭之間就向烏克蘭提供何種類型武器一直爭執不斷。那麼,何為非致命武器?與致命武器相比,它有何特點和優勢?

中國古人提出,“兵者為凶器,聖人不得已而用之”。在當前的國際新聞中,人們經常會看到使用催淚瓦斯、橡皮子彈等非致命武器的場景。隨著維和、反恐等非軍事行動的需求和國際人道主義呼聲的高漲,非致命武器越來越受到各國的重視,今後將得到迅速發展與廣泛應用。

一種新概念武器

非致命武器(也有人稱為失能武器或軟殺傷武器),是利用聲、光、電、磁和化學等技術手段,使人員和裝備暫時或永久地喪失正常機能,而又最大限度地降低對人員的致命性和永久性傷害,以及對財產和環境的嚴重破壞的新概念武器。非致命武器對人員和裝備的毀傷作用相對可以恢複,但“非致命”的叫法並不意味著零死亡或非永久性傷害。零死亡或非永久性傷害是目的而不是保證,此類武器也可能造成死亡,因而具有致命性。比如,2002年俄羅斯警方在莫斯科人質解救行動中使用了芬太尼麻醉氣體,這種非致命性的麻醉氣體卻不幸造成人質大量死亡。

目前,各國已研製並裝備了多種非致命武器,主要分為反人員和反裝備兩大類。反人員非致命武器是指利用低能激光、高功率微波、聲波發生器以及光學彈藥、軟殺傷彈頭、非致命化學戰劑等使人員致盲或致暈從而暫時失去作戰能力的武器。主要有激光致盲武器、聲能武器、化學戰劑、動能彈以及電能武器等。其中,低能激光致盲武器是國外發展較快、技術較成熟、應用較廣泛的一種非致命武器。

反裝備非致命武器主要利用一些物質具有的特殊物理、化學性質,阻止裝備正常運行,以及破壞能源供應、毀壞基礎設施,從而達到影響敵方作戰行動、為己方爭取有利戰機的目的。主要包括物理類、化學類兩類反裝備非致命武器。物理類是指利用物理學原理,使裝備或設施在不改變本身特性的情況下喪失能力的武器,主要包括超級潤滑劑彈、阻燃彈、碳纖維炸彈及電磁能非致命武器等。化學類反裝備非致命武器是指利用物質的化學特性,使目標改變本身特性從而喪失能力的一種武器,主要包括金屬脆化劑和超強腐蝕劑等。

實際效果往往很“致命”

非致命武器雖不以致命為目的,但其達到的實際效果往往很“致命”,可以實現致命武器難以達成的目標。

現代武器係統中光、電等核心設備最為關鍵和脆弱,而反裝備非致命武器就是以破壞和摧毀這些核心設備為主要目標,這將造成通訊聯絡中斷、武器係統失靈,從而使戰場行動難以正常維係。1999年3月24日在北約對南聯盟的轟炸中,美國使用了尚在試驗中的電磁脈衝武器,使南聯盟部分地區的通訊設施癱瘓了三個多小時。在伊拉克戰爭中,美軍在對伊拉克國家電視台的空襲中再次使用了這種武器,使伊拉克國家電視台轉播信號中斷。另外,美軍在巷戰中也使用了這種武器,對城市建築物中的伊軍武器係統產生了很大的破壞力。

非致命武器還具有很強的威懾作用,占優勢的一方能對另一方形成強大的心理壓力。比如,反人員非致命武器雖然不會導致人員大量死亡,但可造成戰場人員眼睛失明、神經錯亂、行為失控、心肺功能衰竭等,嚴重時也可導致死亡。這勢必會對敵方作戰人員構成強大的心理壓力和生理上的痛苦,嚴重影響其戰鬥力正常發揮。英國是最早在實戰中使用非致命武器的國家,在1982年馬島戰爭中,英國對阿根廷空軍使用了“激光眩目瞄準具”,使阿根廷戰機遭受了沉重打擊。

新的需求與選擇手段

1991年海灣戰爭結束後,美國海軍軍官麥克馬丁提出了非致命性戰爭的概念。為了更有效地應對各種傳統和非傳統安全威脅,使用非致命武器成為所有戰爭層次中共同的迫切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