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 印尼 印度:“相會”在海上(1 / 3)

中國 印尼 印度:“相會”在海上

封麵話題

2015年1月26日,中印尼高層經濟對話第一次會議在北京舉行。國務委員楊潔篪與印度尼西亞經濟統籌部長(副總理級)索菲安·查利爾共同主持會議,落實兩國領導人達成的共識,就雙方經貿和投資等重大合作議題深入交換意見。

嘉賓/胡仕勝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南亞東南亞及大洋洲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張 潔 中國社科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亞太安全與外交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員

周 密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世界經濟研究所副主任、研究員

主持/胡芳欣 《世界知識》編輯

中國提出了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構想,而這條“海絲”必經的兩個周邊大國印尼和印度也都有著各自的“海上宏圖”:印尼新總統佐科在就職演說中誓言要將印尼打造成海洋強國,而印度也早就有其印度洋發展規劃。而且,頗具意味的是,這兩個國家對中國“海絲”的需求和態度相去甚遠。如此,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大背景下,懷揣著不同“版本”的“海上宏圖”的三個大國間會演繹出怎樣的故事,其間潛在的風險又該如何化解呢…… ——編者手記

2015年1月26日,中印尼高層經濟對話第一次會議在北京舉行。國務委員楊潔篪與印度尼西亞經濟統籌部長(副總理級)索菲安·查利爾共同主持會議,落實兩國領導人達成的共識,就雙方經貿和投資等重大合作議題深入交換意見。

中國、印尼、印度,構成了亞洲一個獨特的三角

印尼與印度是中國周邊兩個重要的

區域性大國

張潔:

如果我們把印尼與印度做一個比較的話,會發現它們有一些共通之處。

第一,它們的地緣政治地位都非常重要,一個在太平洋,一個在印度洋。尤其對於中國的西向海上通道來說,我覺得它們是最重要的兩個國家。

第二,它們各自都是所在區域的大國。尤其印度,不僅被認為是南亞大國,也被看作亞洲大國。印尼無論從地理位置還是人口來說,自建國以來一直都是東南亞地區最重要的國家。雖然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以後國家曾麵臨分崩離析,中央威權統治受到了削弱,但經過蘇西洛執政的十年,地位得到了很大回升,在東盟內部、“10+N”等關係當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們在每個次區域當中首先都要和該次區域的大國搞好關係。

2009年8月16日,中國海軍“廣州”艦抵達印尼萬鴉老比通港,開始為期四天的友好訪問,當地民眾前往迎接。

第三,從宗教來看,根據美國皮尤研究中心2009年10月的一項研究數據,印尼和印度是全球第一大和第三大穆斯林人口國家(巴基斯坦第二)。但具體說的話,印尼受伊斯蘭教影響更多,印度受印度教和佛教的影響更多。

第四,兩國在2014年都完成了政府換屆,我個人認為這兩個新政府都有宏大抱負。印尼總統佐科屬於“草根”出身,但他對國內的治理經驗非常豐富,民意基礎較好,改革意願也很強烈。他在競選初期就提出了要通過建設“海上高速公路”將印尼打造成海洋文明強國。這一戰略的首要關注點在其國內。印尼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島國家,東西跨度非常大。而印尼本身的造船業和經濟發展比較落後,所以它的首要目標是把東西兩頭的島際聯係加強,降低運輸成本,進而發展國內經濟。為此要加強其現有港口的改善,興建一些新港口。這實際上和我們提出來“戰略支點”國家的建立是相吻合的。就印尼來說,主要是對一些重點港口進行打造,對港口的基礎設施加以利用,規劃一些工業區,幫助其鋼鐵業、冶煉業、造船業發展起來等。從這點來說,我覺得印尼的“支點”作用是非常大的,而這也正好能和印尼的建設海洋強國理念形成戰略對接。

另外,這兩個國家都是政治獨立性比較強的國家,都是不結盟運動的首倡國家及領導者,對其他大國持有相對平衡的態度。

周密:

“一帶一路”盡管不是一條單一的通路,但依然存在著一些“必經”的重要國家。既然是“必經”,我們就必須要關注他們的想法。印尼和印度就是這樣的國家。

將中國、印尼、印度三個國家進行比較,人口眾多首先是它們一個非常重要的相同點,這也代表著未來的一種趨勢。有人就有消費力,而且人口的年齡和收入結構對其消費能力也有重要影響。從經濟發展來看,當外需衰退時,需要通過內需拉動來發展,這時內需的作用就更加重要了。印度的人口年齡結構相對比較年輕,印度有可能在下一步取代中國成為世界製造業的重要基地這樣一種說法,也正是基於印度巨大的人口紅利。同樣,印尼是東南亞第一人口大國,其消費增長潛力也十分可觀。

第二,這三個國家有一些共同的通道,即通過印度洋與西方相連接。未來在與歐洲及非洲的一些連接中,三國可以加強在這個共同通道上的合作,共同的通道能創造出一些促進各方合作的機會。

第三,三國都是發展中國家,這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彼此發展階段差距不是很遠,可以促進相關產業的轉移以及對需求的認可,也有利於在開展國際合作時減少因技術差距過大而導致的合作難度。

第四,都對基礎設施建設有強烈需求,比如供水、供電、互聯互通等。三國都處在城市化進程中,雖階段不同,但都需要依賴更為有效的基礎設施以支撐工業發展。中國國內正在快速發展,如果我們能夠通過某種合作的方式,向亞太周邊國家延伸,那麼不管是對技術的使用還是物流效率的提高都是非常有作用的。中國倡導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也是出於此種考慮。

印尼、印度對中國“海絲”的戰略需求不相同

張潔:

當然我們也要看到,印尼與印度的差異還是比較明顯的。第一,它們對自身的定位不一樣。印度的戰略抱負更遠大一些,至少要做亞太的政治大國,而印尼的主要目標還是在東南亞地區。

第二,它們的需求不同。印尼的需要更多與“海”相關,包括港口等基礎設施建設、船業發展等,所以它對中國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簡稱“海絲”)是比較積極的。習近平主席也正是在2013年10月訪問印尼時提出“海絲”的。雖然印尼參加亞投行時間上晚些,但這實際上是因為其國內新總統就職導致的。在2013年印尼巴厘島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上,“亞太互聯互通”就是其中一個重要議題。相對來說,印尼的積極性比較高,印度的態度則比較微妙:印度對中國提出的有利於帶動印度東北地區發展的中印緬孟次區域合作給予了積極回應,但是始終沒有明確表示支持“海絲”倡議,這是由於印度擔心會對其在南亞的傳統地位造成衝擊。

第三,從我們“戰略支點”國家的選擇來說,雖然它們都是區域性大國,但我個人認為印尼可以作為我們的選擇對象,印度則非常困難。不過,鑒於印度是“海絲”、中印緬孟次區域合作、中巴經濟走廊的交彙點,以及它對南亞各國的長期政治影響,我們在南亞地區推動“一帶一路”倡議時必須妥善處理與印度的關係。

胡仕勝:

印度和印尼對“海絲”的戰略需求確實不太一樣。一方麵,中印之間海上的相互需求性明顯弱於中印尼之間。印度本身海岸線比較長,港口建設相對印尼而言更加完備,在這方麵對中國的需求遠不及印尼對中國的需求。印度的發展建設問題或瓶頸更多表現在陸上聯通性不強,比如其陸上基礎設施日益不能滿足印度經濟的發展需求。但印尼不一樣,它的港口現代化、海島間的聯通等都較落後。印尼要想發展成為“世界海洋軸心”,沒有外來投資、建設與技術是絕對難以實現的。在這方麵,中國擁有強大的比較優勢。

另一方麵,在印度洋航行自由與安全問題上,中國對印尼的戰略需求遠大於對印度的戰略需求。隻要東南亞國家、斯裏蘭卡、巴基斯坦、海灣國家、西部非洲予以合作與支持,印度提不提供切實合作與支持沒有太大影響。實際上,中國希望在建設“海絲”的過程中印度不幹擾、保持中立就行了。但考慮到中國往來印度洋—西太平洋(中國經濟發展的生命線)的船隻大都必經印尼,不論是對取道馬六甲海峽的10萬噸以下的貨輪油輪還是對取道巽他海峽、龍目海峽的10萬噸以上的貨輪油輪而言,印尼都是必經之地。因此,在“海絲”建設上,中國需要與印尼構築緊密的戰略互惠的夥伴關係。

鑒此,中國倡導的對外海洋發展戰略,尤其是“海絲”與印尼的海洋發展戰略存在著高度的戰略互需性。印尼實際上是把中國的“海絲”看成它的發展機遇。從這點來看,它確是中國“海絲”建設的重要“支點”國家。

還有一點比較關鍵,那就是,印度不希望一種新的地區秩序構建由中國來主導進行,這是印度之所以對美國的“印太經濟走廊”比對“中印緬孟走廊”的政治積極性似乎要高的一大原因。

周密:

三個國家確實有不少差異,比如宗教文化上的差異等,這是需要我們麵對的一個問題。

文化上的差異使得這三個國家在對待同一件事情上的看法可能會有很大的不同,更何況還有一些媒體的推波助瀾。有些媒體有時會選擇性地、誇張地報道一些“吸引眼球”的事情,這往往會助推一些不好的結果,造成民眾對於對方國家的不良印象。這在印度和中國之間表現得尤其明顯。

另外,我想更主要地談一談三國各自的需求——不是暫時的需求,而是趨勢性的長期需求。中國主要是產業升級的需求,傳統的產業需要向全球進行產業轉移,以便為新的產業發展騰出空間。那麼我們就需要對外投資,需要“走出去”。印度、印尼都是潛在的消費大國,這些市場必定是我們可以去努力爭取的,而且它們相對而言更有競爭力的勞動力(結構比較年輕)也為我們之間更充分的合作提供了可能。

印度則需要充分使用它的人口紅利。因為人口紅利是一個暫時性的東西,不管年輕人口所占比重有多大,如果不能一直維持較高的生育率,一二十年之後,馬上會變成一個老齡化社會。印度麵臨的就業問題、創造更多產值的問題等,就是需要發揮勞動密集型製造業的優勢。我覺得這是它需要去發展的需求。剛才談到它的基礎設施,這也是它的一個需求。

印尼是一個資源非常豐富的國家,但政府的一些政策也在進行調整,比如說對於資源、原料出口的限製。既然做出了這樣的一些限製,那它經濟必須要找到新的發展支撐點。這些支撐點在哪兒?改進它自身的基礎設施和產業結構都是可以去做的,所以在這方麵與他國合作的需求是存在的。

相互之間有合作,也有分歧

張潔:

在中國與印尼關係方麵,曆史上確實發生過一些不愉快事件,甚至現在不少中國民眾對印尼的印象還停留在其“反共”、“排華”上。實際上,從上世紀90年代初兩國複交以來,雙邊關係的發展還是比較快的。近年來,尤其是2013年雙方建立全麵戰略夥伴關係以來,印尼在一些重大問題上的態度相對比較緩和,包括在南海問題上。

2009年10月21日,胡仕勝(左三)等中國學者與印度國防研究分析所(IDSA)學者座談。

印尼是海外華人華僑人數最多的國家,曆史上雙邊關係雖然出現過一些波折,但在華人華僑的雙重國籍問題得到解決之後,已經不構成影響雙邊關係的不利因素。一些調查反而顯示,像加裏曼丹島的一些重要港口地區聚集了很多華人華僑,所以在未來的經貿合作中他們也是可以借助的一種力量,但這並不是說我們全部地、“隻”依靠當地的華人華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