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畫廊未來:摒棄機會主義者抓住真正的藝術“粉絲”(1 / 2)

畫廊未來:摒棄機會主義者抓住真正的藝術“粉絲”

活動

作者:辛追

“機會主義者”

陳少峰認為,目前國內畫廊多數是機會主義者,它沒有履行自身真正的職責,畫廊本應以“畫家經紀人”的角色為主,其次才是畫家與買者之間的“中間商”。而目前,畫廊的角色正好錯配了,這導致畫廊在這兩件事上都沒做好,本末倒置,畫廊紛紛成了“機會主義者”,隻是機械的掛出一批畫作,然後坐等自動上門的買家。

畫廊的主打角色是“畫家經紀人”即發現、培養和包裝畫家,它可以專注於一個畫家,也可以同時包裝幾個人。當然,這個角色並不是要強迫畫廊去承擔挖掘新銳畫家的公益性職責,畫廊可以去發掘“新星”,也可以選擇包裝、推廣成熟的畫家。但現在的情況是,畫廊僅僅掛幾張畫家作品,除此外,再無作為。這不叫畫廊,而是類似於美術館的展示窗口,而且展示得還不充分。

另外,陳少峰表示,現在很多畫廊都是不懂市場的人在做,他們並不了解這一市場的成長性。“舉例來說,假設你是一個畫家,你如何規劃自己的成長路徑,如何預測自己作品價格,這些畫家麵臨的問題都缺乏人引領。很多畫廊不斷地舉辦畫展,賺書畫家幾幅作品,畫展結束,便將書畫家拋在一邊了。畫廊的這種行為恰恰使自身距離它的主業越來越遠。看上去畫廊業一片繁榮,但整個業內係統、規則和製度完全沒有建立好。雖然這是一個很有潛力的市場,目前缺乏核心製度和機構來支撐。”

畫廊要補課

798處於變革漩渦之中,中國畫廊業也遇到成長中至關重要的一個階段。

如何看待中國畫廊業的狀態?朱其表示,僅以798為例,這裏的畫家曾經經曆過畫作價格一夜之間從中低價位直竄中高價位的變化。

“從2007年到2009年,畫廊業藝術品交易價格迅速上漲,一線畫家的作品從幾十萬元迅速漲到幾百萬元甚至上千萬元,二線畫家作品從幾萬元漲到幾十萬元,三流畫家也從幾千元漲到了七八萬元一張。作品的價格一下子就從中低價格上漲到了中高價格,即便如此,在那三年大家還都有生意可做,因為大量的房地產資金還有其他資金,湧入到這個領域,大批量的購買。”

但是,到2010年前後,這些資金退潮了。這時,畫廊業不得不正視,熱錢走後,僅存的忠實粉絲恰恰是那些純粹喜歡藝術的高級白領和中產階級。畫廊此刻再標高價顯然不現實,因為市場的基礎還是中低價位群體。“但在異常繁榮的那幾年,畫廊業並沒有好好培養這部分忠實客戶,所以隻能從現在開始,慢慢將這個基礎做紮實。現在很多畫廊都在補課,畫廊的作品價格也應該調整為2萬到12萬元之間。因為現在在798,超過15萬元的作品已經賣不掉了。”朱其稱。

事實上,國外的畫廊交易也是兩極分化的。據朱其介紹,那些很有名、地位很高的藝術家作品,可以賣到上千萬美元;沒有名氣、對藝術史也沒有貢獻的畫家,作品價格最高也隻能在5萬美元以下。無論畫家的年齡是“40後”,還是“80後”,定價標準是相同的。而買作品的人,也不會去考究畫家在藝術史上是否有地位,隻要畫作放在家裏能賞心悅目就可以了。

打破“危險關係”

在中國,畫廊、藝術家與藝術經紀人之間的關係也耐人尋味。

一位畫廊觀察者對記者表示,早在2007年市場爆發時,稍具潛力的藝術家與畫廊之間的關係就很不穩定。

“比如一些畫家開始和畫廊合作,作品賣了幾年賣火了,一幅作品開始時賣幾萬元一張,後來賣到幾十萬元一張,這時就有更具實力的畫廊來挖角,畫家就要和原先的畫廊解約。看在以往合作的情分上,畫家往往會留一些作品還由原先的畫廊代買,但畫家的議價能力增強了,原本五五分賬,現在可能就要三七分賬,甚至是二八分賬。”這位人士說,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一批新的畫家進駐畫廊,才有所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