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析李白詩詞中的西域文化(2 / 2)

同樣的《折柳》笛聲還出現在李白的《塞下曲六首》中:“五月天山雪,無花隻有寒。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折楊柳》與《梅花落》原本都是保存在漢樂府中的音樂,自漢代開始逐漸傳入中原,經過漢文化的浸染與改編,逐漸成為表達鄉愁的著名笛曲。這些笛曲流傳到唐代,或許已經與西域曲風有所區別,但其與西域仍有千絲萬縷的聯係,能激起漂泊遊子的心靈共鳴。正如這首《塞下曲六首》中所描述的:雖然已經到了五月天氣,但天山上依舊飄灑著漫天大雪,此地沒有任何花朵開放,留下的隻有逼人的寒氣,空中突然傳來笛曲《折楊柳》,曲調甚是淒清。深處邊疆的遊子也隻能依靠這悠揚的笛聲,想象故鄉春天的楊柳之色了。透過這首曲調,詩人濃鬱的思鄉之情就被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出來。

三、李白詩詞中的西域名物

李白詩詞中的西域文化除了涉及到西域的樂舞和美酒之外,還有許多西域物品散落在其詩句之中。這些閃耀著異域光彩的西域名品也為李白的詩歌增色不少,增添了李白詩歌的浪漫色彩。例如《寄遠》、《白胡桃》、《金銀泥畫西方淨土變相讚》、《客中作》、《秋浦歌》等詩作中均有許多關於西域物品的描繪。李白在《秋浦歌》中以充滿情趣的筆調提到了產自西域的錦駝鳥:“秋浦錦駝鳥,人間天上稀。山雞羞澡水,不敢照毛衣。”這裏所描寫的“錦駝鳥”就是產自於西域的鴕鳥,《後漢書》記載漢朝時鴕鳥由安息國進入中原地區,發展到唐朝,這種錦駝鳥依然被視為一種珍貴的禽鳥。《秋浦歌》中的這隻來自於西域的高貴鴕鳥是世間稀有的,讓那些對著倒影自我陶醉的山雞自慚形穢。其實李白在這裏是用錦駝鳥比喻那些才華橫溢的博學之士。此外,李白在其《寄遠》一詩中還記述了另外一種西域鳥禽:“寄書白鸚鵡,西海畏離居。”始終提到的白鸚鵡主要源於印度尼西亞及西亞的褥陀恒。除了來源於西域的珍貴鳥禽,還有蔥河古道、月支天馬、天山雪草、車渠琉璃、條支之戰、玻璃和瑪瑙、伊蘭接離等西域事物。西域的黃金時代已經隨著時間的流逝逐漸遠去,但詩人李白卻以其高超的詩歌技巧記述了這些文化和曆史,讓這些閃耀著異域光芒的事物得以流傳至今。

參考文獻:

[1]張希琪.李白詩詞創作中的西域文化淵源 [J] 山西青年,2014

[2]吳玉貴.白居易“氈帳詩”與唐朝社會的胡風 [J] 唐研究,2001

[3]魏嶸.細雨春風花落時 揮鞭直就胡姬飲——淺談李白詩歌的西域想象 [J] 情感讀本,2014

[4]沈品道.淺談李白詩歌豐富奇特的想象力 [J] 中學教學參考,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