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土地視域下的“東北作家群”研究綜述(2 / 2)

二、文化有餘而意象不足

對於土地文化與地域文化的研究論文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大量湧現,比較有代表性的是逄增玉的專著《黑土地文化與東北作家群》(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另外博碩士論文也成為一個熱點和亮點,如李長虹《東北作家群小說的文化精神》(吉林大學博士論文,2007年),王曉習《論駱賓基小說的地域文化特色》(延邊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張瑩《黑土地文化與蕭紅小說創作研究》(遼寧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劉侃如《論蕭軍創作的文化意識及其審美特征》(延邊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這些研究主要從黑土地文化的精神內涵、黑土地文化浸染下的人物形象、黑土地文化籠罩下的創作主題、審美意識中的黑土地文化因子等方麵闡述黑土地文化與東北作家群創作之間的關係。但是對於專門將“土地”作為意象這一理論切入點向文學作品滲透卻顯得縱深不足。

三、群落中“冷熱”不均

現代媒體的多樣化發展,加之市場經濟的催化,對東北作家群內個別作家的研究呈現井噴之勢,缺乏對作家創作豐富性的展示。比如新世紀以來,關於蕭紅的研究,博碩士論文就有300多篇。其他東北作家群作家如蕭軍、端木蕻良、駱賓基等隻能在研究蕭紅的成果一隅分一杯羹,更不消說群落筆下的“土地意象”。這跟大眾傳媒的宣傳因素不無關係,而且理應引起我們的重視和深入思考。為了彌合減輕這種尷尬局麵帶來的消極影響,新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就顯得尤為重要。換言之,這也能給新的研究視域煥發應有的活力提供難得的契機。

總而言之,近年來關於東北作家群的研究成果顯著,土地文化與某些作家作品的意象解讀分析也呈現出可喜態勢。但是如果我們以理性批判的眼光來看待這些已取得的成就,就會發現不少研究成果出現不同程度的相似或雷同,包括主題思路、結構框架、問題結論都大致相同,甚至連論文標題都幾乎一致。此種現象一方麵表明研究者的興趣點或探索領域過於集中,形成了土地文化研究泛化的局麵,缺乏對土地具體詩學形態的探索,這當然不利於東北作家群研究的多樣化縱深開展,“紮堆”原因可能與媒體的宣傳有關,以至於研究者對於客觀世界的文學研究資源內化為差別不大的深層潛意識。另一方麵也應該注意到我們的研究方法過於陳舊,大多是直線型的描述和因果二元分析,缺乏縱深方向的發現和開掘,新的研究方法與研究思路想要呼之欲出、紮實運用,的確還需要不同代際的研究者共同努力,以期將土地意象的研究從泛化的土地研究中凸顯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