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徐莊(1 / 2)

徐莊在山間盆地之中,也叫穴莊街。在抗日戰爭時期,曾經是軍火市場,有小上海之稱。位於八百裏沂蒙山區南端。徐莊,隸屬山東省棗莊市山亭區徐莊鎮;是鎮政府駐地。在抗日戰爭時期,徐莊是八路軍115師屬下軍需物資供應基地。日本曾用飛機多次轟炸,掃蕩。現還有留下的彈坑痕跡。徐莊設過115師師部。羅榮桓(十大元帥之一)主持工作,現有當年辦公留下的茅草房。這裏是鐵道遊擊隊的大後方。徐莊設過聞名中國的台兒莊大戰的戰地服務團團部,****七屆中央委員郭子化任團長;徐莊還設過台兒莊大戰預備隊(三萬學生兵)司令部,國民黨高級將領湯恩伯任司令員。徐莊在清朝1853—1868年,設過太平天國一支軍隊的總部,下設六大部、婦幼留守處、童子軍學堂等機構。徐莊在春秋戰國時期,是齊、魯、楚三國交界地區。這裏有三墓疊葬的墓地。傳說西施與範蠡在此地度過了餘生(關於西施與範蠡到這裏的可能性,我們不妨來做一個猜測。當時是春秋戰國時期,時局動蕩不安。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範蠡在吳國呆了十幾年。此間越國獻美女給吳王,其中就有西施。西施之所以出眾是因為西施多才多藝,賣藝不賣身。經過曆練,在逢迎的場合見好就收。本人愛整潔身著很得體,順其自然。總是以真容麵對。喜怒形於言表。像一塊半透明的白玉,這樣的女子是真正的美。高傲,有氣質,有距離感,給人一個能看得見卻摸不著的感覺,永遠保持著神秘的感覺。她是天使、是道德、法律的化身。越過吞吳之後,勾踐至高無上,目中無人。與範蠡有了能共苦不能同甘的意識,範蠡早有察覺,主動提出離開。至於西施,早已不是當年。已不值得越王留戀。兩人一拍即合,私奔是有可能的。當年扶助吳王的孫武是齊國人。孫武死在了自己的家鄉臨沂銀雀山,離徐莊百來地。滅吳後,逃往齊國的人不少,到深山隱居是一個選擇。因為這些人身經戰亂嚐盡了世間炎涼,已經厭倦了無休止的,無目的的互相殘殺。要尋求遲到的幸福生活。如詩如畫盆景地,山明水秀好涼衣。遠離戰亂少仇恨,男耕女織求生息。這個三墓疊葬,三墓上下之間土層厚度,時間跨度很大。試想,無論哪個平原沃土都是洪水來完成的。每次泥沙都在給大地增加厚度,這些泥沙是從高處向低處分配,久而久之,高處就露出了真容,那就是山。在山裏小塊的低窪平地也是這個過程,三個墓棺疊葬在同一個地點。底層是最久遠的,可想而知最底層的墓主即便不是西施與範蠡,也是有著相同命運的人物。)此墓由水泥廠開山時發現,根據考古論證,也隻是一種推測。不過,中間的石棺是東漢時期的,有文物印證。三個墓棺上下錯開不足半米。無論如何都是傳說,有一點是不爭的事實,範氏家族在這附近範圍內可是大有人在,文人具多。還善於以隸書為專長。徐莊是一家範姓也沒有,多在藤縣。群山環抱,祥雲繚繞,百川彙流,平湖風高。九座寺廟,十三口水井,分布在街裏街外。五座碉樓相互遼望,東西南四寨門,人來人往,車水馬龍。黃龍台八山朝供,西岺百鳥朝鳳。穴莊二龍戲珠,南北高掛彩虹。兩條河流在梅花山下兩側,彎彎曲曲,串石橋,環村莊。另有一股甘泉經東西大街地下排水設施在東西南角三水交彙,直奔西去注入運河,與微山湖,山水一色,同甘共苦。村莊北麵,十幾華裏地,有兩座約六百多米海拔高度的山峯。一座尖山子,一座全崮山。是方圓幾十裏範圍內數得著的製高點。尖山子像一座金字塔,坐在幾條放射四麵八方的山脈之北。山頂是一塊幾十平方米大小的褐色岩石,岩石上有設過飛機航標的痕跡。南麵緊靠岩石,順懸崖搭有兩間瓦房。地麵上盡是鳥糞。看來這裏是鳥兒們的天堂。站在山頂眺望,有著一種這山看著那山高的感覺。西麵;有山亭區政府後麵的高山。東麵;有胡家溝水庫旁邊的全崮山。東南方向,有沂蒙七十二崮之一的抱犢崮。這幾座山峰好像都比尖山子高,實際上相差無幾。山下分布著幾座水庫,像幾麵大鏡子,有兩句古語:“青山以水為銅鏡,白鷺前身是釣翁。”此地此景,還真能體現出詞的意思。遠望尖山子,能聯想到地理課本上喜馬拉雅山上的珠穆朗瑪峰的那幅圖案,隻是尖山子更像金字塔。全崮山和尖山子是截然不同的另一種形狀。說白了,全崮山就是一塊寬約200迷長約1000米高垂直於懸崖四、五十米成直角形,有規有矩的一塊方形,角棱分明的巨石。像一頂帽子,戴在了頂天立地的山體上,獨居清高,笑傲群山。隻有一條,天地造化結合人工開鑿的“路”,梯陡扶崖。要有像猴子一樣本領的人,攀爬跳躍,手足並用,才能“走”上山頂。頂麵還祘平坦,有人工開鑿的積水天池。有石磨,屋框子;和一些當年草頭王們以為必須具備的生存設施的痕跡。總之就是一堆形狀各異的石頭砰撞在一起。全崮山與抱犢崮遙相呼應,相貌非常相似,可以稱上是難兄難弟,都有與草頭王們同生死,共患難的背景。村南麵,一河之隔是南山。河沿到南山腳下有一方開闊地,一馬平川。南山由東西和南北兩條走向成水平直角。兩條走向各有四道山梁,三條溝灣。有三道水平腰箍環繞山體,把山體上下分成四等分。人們稱為一台路、二台路、三台路、南天門;上下貫通的溝灣就叫大溝灣;二溝灣;小溝灣。直角交點處的山脊,高聳挺拔,展開兩翼向兩旁的山脊延伸拉扯,形成豐滿的曲線。鬆柏滿山,全副綠裝。美觀穩重,落落大方。像神話傳說中的一尊能夠變化多端的菩薩,坐在了由南向北的河流和由東向西的河流的岸那邊。隔河望著這一方多災多難的老百姓,不知是否要當救世主呢?雨後彩虹,高掛南山老百姓有些寄托與夢想:“南山三道箍,不出皇娘出都督。”南山之所以稱作南山,這可是一座,坐南朝北,非常標誌的南山。槍刀入庫,馬放南山。人每看到南山,就感覺有了依托。徐莊東麵緊靠著東山。東山也叫梅花山,和王八龍山是一條山脈。由於山體多姿,所以光名字就有好幾個。這條山脈到徐莊是個頭,你若站在百步大石向東瞭望,東山就像剛出地平線的露出剛好半圓的明月。老天爺就是偏愛這座山,竟然在這座半圓的山腰間硬是伸出了一個平台。坐北朝南,有足球場大小。人們稱為黃龍台,台上有座天齊廟,上大殿的三青四沙(三步石階是青石材料,四部石階是沙石材料)七步石頭台階就在這裏。聽寺裏的和尚和一些會看風水的先生說起來,那可是雲裏霧裏罩了:黃龍台之所以叫黃龍台,這可是八山朝供的地方。南麵正對著南山(南山個頭比她還高,到底誰供誰這==|||)左邊,右邊,各有喬山、蛾子山、白龍崮、木家山等一係列。不知在什麼時候,何種原因,趕來的苦行僧盤腿打坐,麵對黃龍台一尊尊各念各的經。久而久之幾經佛經點化變成了現在的一座座盤腿山。要說風水先生胡謅吧,倒也是,胡謅也好,傳說也好,也還是有那麼點想象空間的。常山、豬頭峪、羊鼻山、老泉山、圍著石樓子山,自稱一個獨聯體,叫葫蘆套。在葫蘆套西北方向開了山門,麵向黃龍台,像是以常山為代表作為響應。葫蘆套之所以稱為葫蘆套是因為從西北門進,轉來轉去還得從西北門出。別的地方沒門。要想從別的地方出去也行,那就得翻山了。西麵,隔一條小沙河是西嶺,西嶺前河沿路北是鎮政府。嶺上是學校。兩河岔東是集貿市場是黃薑、板栗、花椒以及其他農產品的批發市場。西嶺上有烈士陵園、社會福利院、礦泉水廠、居民樓和幼兒園等一係列服務社會的各個單位,部門,分列在新修的馬路兩旁,小城鎮設施已初具規模,再向北地勢緩緩抬高,直至尖山子腳下的柳樹峪水庫大壩。兩嶺兩邊隔一條小河是喬山,喬山腳下有百步大石,大石東邊有三墓疊葬。喬山是尖山子座下的一條南北向的山脈,喬山腳下的百步大石和南山腳的黑崖頭相遇。迎合處有一條小峽穀間隔。根據地質方麵分析,小峽穀是常年累月的流水衝刷形成。遠古時期穴莊就是一片積水。(徐莊的土地都是淤土)。山洪爆發時這個小峽穀根本排不出突如其來的洪水,這是方圓群山唯一的出水口,百川彙流,水麵不斷升高,直把整個徐莊街淹個大概齊。現在上遊興修了不少座水庫。淹莊的事已經成為了曆史。不過遇上特大洪水還是不放過,那是百年不遇的事了。開門見南山,桃杏花睜開,絲飄弱柳晚,暖風撲麵來。這裏是分水源頭,山與山之間由分水嶺相連。幾條河道在這裏各奔東西。東麵的人家說話和西麵居住的人家說話口音不一樣,風俗也有差別。一裏不同俗,隔河改規矩。這裏是真實的寫照。春秋戰國時期,路斷人稀,這裏按分水嶺劃界,兩邊也因為口音不同各有歸屬。當年楚國、魯國、齊國、大致在這裏是個邊,但是徐莊這塊地哪國也不歸,正兒八經的是個三不管。現在是山亭、費縣、平邑三縣交界。一嶺之隔,口音不一,霧散雲開,雞鳴三界。青山峻嶺好風飄,潺潺流水伴小橋。風吹草低見牛羊,人家住在半山腰。就是這麼一塊如詩如畫的,神仙都向往的地方。曾經卻散發過濃烈的火藥味,與這裏極不協調。軍火市場就在徐莊村存在過,各國造,各種武器應有盡有,在交易過程中,為了證明自己的槍是好槍,打上幾梭子子彈是常事。日本的飛機曾多次投炸彈轟炸,迫使這個市場從村東頭山旁上遷到兩河岔西南的老鷹窩,又遷到木家山柳樹行。轟炸兼掃蕩,硬是炸不散,掃不滅。日本的飛機為什麼一而再再而三的轟炸這個市場呢?原來市場的武器轉來轉去,最後都對準了日本人。這要是和扛著鍘刀去殺櫃子比起來完全是兩個概念,殺鬼子的效果提升的可不是一星半點,最讓日本難以忍受的是這個市場上最多的是日本槍,用日本的武器打日本人,真新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