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取死之道(1 / 2)

李小福道:“真有異能啊。”

程永華顯得不在意的說道:“有啊,這些人往往天生就有某種神通,比如你說的造幻境,還有壓縮空間,據說還有人能停止時間,不過我想也不知真正的停止時間。”

李小福道:“這麼厲害啊,怎麼從來沒聽過呢?”

程永華道:“這種人往往為天家所用,乃是暗牌,你又怎麼會知道?”

李小福想了想,問:“那修真者也有為天家所用的麼?”

程永華道:“有,極少,修道本來就是漸漸將自己與世間脫離,又哪會有人反其道而行呢?一般如果不是亡種滅族的情況,修真者是不會出世的。上個世紀,中華大地,遭逢大難,很多修行者就出世應劫,可惜了很多高手。所以但凡有半點道心,也不會進入那種機構。你也最好不要有這種想法。”

李小福道:“那修真者修到最後也算泯滅人性了。”

程永華反問道:“豈止,修與天齊,就是不想當人。什麼是人性?如果你認為鋤強扶弱便是人性,便是善,那你便大錯特錯了。”

李小福問道:“哪錯了?”

程永華道:“人類的發展史,說到底就是大吃小,強侵弱的過程。這也是自然的法則,天地的規則。所謂道法自然,修真者又怎麼會做那種有違於道的事呢?”

李小福道:“那就任由強者欺壓弱者麼?”

程永華可憐的看著李小福,知道自己的這番話對李小福刺激非常大,但又不得不說,道:

“沒有永恒的強者,也沒有永恒的弱者。強極變弱,弱極反強,是亙古不變的道理。你去鋤強扶弱,隻會讓強者越強,弱者越弱。”

李小福不說話,低著頭思考。

程永華看了看李小福道,“別想那麼多,人不過是滄海一粟,和這天地一比,又有何道哉,況且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我們所能做的就是讓自己變的更強,強到這天再遮不住我眼,這地再埋不了我心。”

李小福身體一震,目露精光,看著程永華道:“原來這就是道。”

兩人相視而笑。程永華也不知道自己的話讓李小福悟到了什麼,不過也知道李小福想通了某些事情。

李小福終於明白“去偽存真”的意思了。

心靈是真,身體是偽;自己是真,他人是偽;宇宙是真,天地是偽。

天不遮眼,地不埋心,此便是修真,破去這天,破去這地,隻留真心。

那是怎麼樣一種境界!

李小福悟通此道,看世界又是一番麵目。程永華清晰感覺到李小福的變化,心道,李小福真是奇才,古人說三人行必有我師,沒想到隻言片語我就成了李小福的師。

李小福踏入此境,以前心中疑惑盡解,意識空前強大,心神空靈,萬事不存於心。

本來要悟通此境,不靠師父,不靠秘笈,乃是修真路上一道坎。有兩種人容易跨過,一種天資聰穎,一種生性簡單,李小福便屬於這後麵一種。

這是境界的變化,於修為無關。傳說古時,有一讀書人,生性愚笨,耗時四十載遍覽群書,又花了四十年遍訪群山,於百歲高齡,一朝頓悟,踏入修行。

李小福拿出玉盒,遞給程永華,說道:“這個給你吧。”

程永華接了過來,道:“你可不要後悔啊。”

李小福淡淡一笑,點點頭,然後轉身離去。

程永華拿著玉盒,看著李小福飄然而去,心中翻騰不已。

李小福回到家裏,拿出文始真經,此時李小福才算真正看懂,也能明白旁邊的注解了。此刻重新修煉,感覺自是大大不同。

文始真經宇篇開頭曰:

宇者,道也。

關尹子曰:非有道不可言,不可言即道,非有道不可思,不可思即道。天物怒流,人事錯錯然,若若乎回也,戛戛乎鬥也,勿勿乎似而非也。而爭之,而介之,而見之,而嘖之,而去之,而要之。言之如吹影,思之如鏤塵。聖智造迷,鬼神不識。惟不可為,不可致,不可測,不可分,故曰天曰命曰神曰元,合曰道。

李小福此時看來,若有所悟。

此篇與道德經開頭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乃是同源異渠。

夜半修煉之時,李小福感到天地之間的靈氣比以往充盈很多,這是因為境界變化,以前感受不到的靈氣此時也能感受到了,更能辨出其中細微差別。李小福清晰感到靈氣進入身體之後,經過哪些地方,做了哪些變化。李小福甚至能夠以識海精氣為引控製天地靈氣,隻是範圍極小,不過數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