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充滿了多欲與好奇的心理。欲之最大者,莫過於求得長生不死之果實;好奇之最甚者,莫過於探尋天地人我生命之根源,超越世間而掌握宇宙之功能。由此兩種心理之總和,構成宗教學術思想之根本。西方的佛國、天堂,東方的世外桃園與大羅仙境之建立,就導致人類脫離現實物欲而促使精神之升華。舍此之外,有特立獨行,而非宗教似宗教,純就現實身心以取證者,則為中國傳統的神仙修養之術,與乎印度傳統的修心瑜伽及佛家"秘密宗"法門之一部分。此皆從現有生命之身心著手薰修,鍛煉精神肉體而力求超越物理世界之束縛,以達成外我的永恒存在,進而開啟宇宙生命原始之奧秘。既不叛於宗教者各自之信仰,又不純依信仰而自求實證。但千古以來,有關長生不老的書籍與口傳秘法,流傳亦甚普及,而真仙何在?壽者難期,看來純似一派謊言,無足采信。不但我們現在有此懷疑,古人也早有同感。故晉代人嵇康,撰寫《養生論》而力言神仙之可學,欲從理論上證明其事之真實。嵇康提出神仙之的主旨在於養生,堪稱平實而公允。此道是否具有超神入化之功,暫且不問。其對現有養生之助益,則絕難否認。且與中國之醫理,以及現代之精神治療、物理治療、心理治療等學,可以互相輔翼,大有發揚的必要。一種學術思想,自數千年流傳至今,必有它存在的道理。古人並非盡為愚蠢,輕易受騙。但是由於古今教授處理的方法不同,所以我們今天對此不容易了解。況且自古以來畢生埋頭此道,進而鑽研深入者,到底屬於少數的特立獨行之士,不如普通應用學術,可以立刻見效於謀生。以區區個人的閱曆與體驗,此道對於平常注意身心修養,極有自我治療之效。如欲"病急投醫,臨時抱佛",可以休矣。至於以此探究宇宙與人生生命之奧秘,而冀求超凡者,則又涉及根骨之說。清人趙翼倫詩,有"少時學語苦難圓,隻道工夫半未全。到老方知非力取,三分人力七分天"之說。詩乃文藝上的小道,其高深造詣之難,有如此說,何況變化氣質,豈能一蹴而就,而得其圜中之妙哉!本書的出版,要謝謝多年來學習或修道的多方探詢,問題百出,使我大有應接不暇之感。乃以淺略之心得與經驗,掃除傳統與私相授受的陋習,打破丹經道書上有意秘藏私的術語,作一初步研究心得之平實報導。對於講究養生的人或者有些幫助。在此尚須聲明,所謂"初步"並非謙抑之詞,純出至誠之言。要求更為深入,實非本書可盡其奧妙。如果時間與機會許可,當在從心理部分,乃至綜合生理部與心理部分,繼續提出報告。一九七三年歲次癸醜淨名盦主記於台北1、長生不老確有可能在我的一生中,有不少人無數次問過這些問題。一個做了幾十年醫生的人,如果沒有宗教家的仁慈懷抱,有時真會厭惡自己“當時何不學春耕”,懶得再講病理;同時更會討厭求診治病的人存有頑強的主見,不肯合作。我雖然不是醫生,但實在缺乏耐性詳細解答這些迷惑的心理病態,有時候碰到別人問起這些問題時,我劈頭就說:你幾時真正見到世界上有長生不死的人?除了聽別人說的:某地某人已經活了幾百歲,廣成子、徐庶,都還活在峨眉山和青城山上,絕對沒有一個人敢親自請出一位長生不死的神仙來見人。其次,我就要問:你認為靜坐便是修道嗎?道是什麼?怎樣去修?你為什麼要修道和靜坐?幾乎十個就有五雙的答複,都是為了“祛病延年”與“消災延壽”。講到靜坐與修道,大多數都想知道靜坐的方法,以及如何打通任督二脈與奇經八脈,或者密宗三脈七輪等等問題。可是他們都忘記了為長生不死而修道,為打通任督二脈而靜坐的最高道理--哲學理論的依據。因為一個人為自己長生不死而修道,這是表示人性自私心理極度的發揮。如果打通身上的氣脈便是道果,那麼,這個道,畢竟還是唯物的結晶。道,究竟是心是物?多數人卻不肯向這裏去深入研究了。那麼,人類根本沒有長生不死的可能嗎?不然!不然!這個問題,首先必須認識兩個不同的內容:(一)所謂長生,就是“祛病延年”的引申,一個人了解了許多養生必要的學識,使自己活著的時候,無病無痛,快快活活的活著,萬一到了死的時候,既不麻煩自己,也不拖累別人,痛痛快快地死去,這便是人生最難求得的幸福。(二)所謂不死,不是指肉體生命的常在,它是指精神生命的永恒。但這裏所謂的精神生命,究竟是什麼東西呢?它的本體,是超越於心物以外而獨立存在的生命原始;它的作用和現象,便是現有的生命和心理的意識狀態。至於精神的究竟狀況是什麼情形?那是另一個非常麻煩繁複的問題,留待以後慢慢地討論。其實,自古以來所謂的修道,乃至任何宗教最高的要求,都是要找到這個東西,返還到這個境界為目的,隻是因文化係統、區域語言的不同,而使用各種不同的方法來表達它的意義而已。那麼,道是可以全修的嗎?“祛病延年”的“長生不老”之術,的確是有可能的嗎?就我的知識範圍所及,可以大膽地說:是有道可修,“長生不老”是有可能的。但是必須了解,這畢竟是一件個人出世的事功,並非入世利人的事業。如果一麵要求現實人生種種的滿足,同時又要“長生不老”而成神仙,那隻有問之虛空,必無結果。《說郛》上記載一段故事:有一位名公巨卿,聽說有一個修道的人,已經活了200多歲,還很年輕,便請他來求教修道的訣竅。這個道人說:“我一生不近女色。”那位巨公聽了以後,便說:“那還有什麼意思,我何必修道。”其實,除了男女關係以外,現實人生的欲望,有些還勝過男女之間的要求,更多更大。同時,更必須了解,想要求得“長生不老”,這便是人生最大的欲望,當然也是阻礙修道最大的原因了。一個人在世界上,要想學成某一門的專長,必須舍棄其他多方麵的發展,何況要想達到一個超越常人的境界呢?道家的《陰符經》說:“絕利一源,用師十倍。”如果不絕世間多欲之心,又想達到超世逍遙之道,這是絕對不可能的事,至少,我的認識是如此,過此以外就非我所知了。2、靜坐的方法至於問到靜坐的方法有多少種的問題,據我所知,隻有一樁--靜坐。如果要說靜坐的姿態有多少種?那麼,它大約有96種之多。可是所有方法的共通目的,都是在求“靜”。那麼“靜”便是道嗎?否則,何以必須要求“靜”呢?這是兩個問題,同時,也是兩個不同的觀念,包括三個要點,不可混為一談。(一)靜與動,是兩個對立的名詞,這兩個對立名詞的觀念,大而言之,是表示自然界物理現象中兩種對立的狀態,小而言之,它是指人生的活動與靜止、行動與休息的兩種狀態。道非動靜,動與靜,都是道的功用。道在一動一靜之間,亦可以說便在動靜之中。所以認為“靜”便是道,那就大有問題。(二)求“靜”,那是養生與修道的必然方法,也可以說是基本的方法。在養生(包括要求健康長壽--長生不老)方麵來說:一切生命功能的泉源,都從“靜”中生長,那是自然的功用。在自然界中,任何動物、植物、礦物的成長,都從“靜”中充沛它生命的功能。尤其是植物--一朵花、一粒穀子、麥子等等的種子,都在靜態中成長,在動態中凋謝。人的生命,經常與活動對等的便是休息。睡眠,是人需要休息的一種慣性姿態,人生往複不絕的生命動能,也都靠充分的休息而得到日新又新的生機。所以老子說:“夫物芸芸,各複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複命。”“靜為躁君。”以及後來所出的道家《清靜經》等道理,乃至曾子著《大學》,以“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等等觀念,都是觀察自然的結果,效法自然的法則而作此說。甚至,佛家的禪定(中國後期佛學,又譯為靜慮)也不例外。(三)在精神狀態而言,靜是培養接近於先天“智慧”的溫床。人類的知識,都從後天生命的本能,利用聰明,動腦筋而來。“智慧”,是從“靜”中的靈光一現而得。所以佛家戒、定、慧的三無漏學,也是以靜慮--“禪定”為中心,然後達到“般若”智慧的成就。那麼,用什麼方法去求“靜”呢?這是一個非常可笑的問題,而人們都是那樣輕易地問出來。“靜”便是“靜”,用心去求“靜”,求“靜”又加上方法,那豈不是愈來愈多一番動亂嗎?若在禪宗來說,便可直截了當地答:“君心正在鬧,且自休去。”這樣說來,“求靜”根本便錯了,或者說:“可以不必求靜”囉!那也未必盡然。不必陳義太高,但卑之而毋高論地說,一般人的心理和生理狀態,經常習慣於動態;在心理方麵,如意識、思想、知覺、情感等,好比多頭的瀑布、澎湃的江河。真有“無盡長江滾滾來”的趨勢;在生理方麵,血液的通行、神經的感受、氣息的運行,時時刻刻都會發生苦樂的感受,尤其在靜坐的時候,如果身體早已潛伏有病根,它可能會發生酸、痛、冷、熱、癢等感覺,比起不靜的時候還要強烈。“樹欲靜而風不止”,心欲靜而動亂愈多,所以一般初學靜坐的人,往往發現自己的思慮營營,非常雜亂,甚至,比起不靜坐的時候,反而更加煩燥、不安;因而更加恐慌,認為自己不應該“靜坐”,或者加上武俠小說與民俗神話等的傳說,恐怕“靜坐”會“走火入魔”。其實,這都是不明道理,自己頭上安頭,錯加誤會,構成心理上的陰影。3、靜坐的心身狀況為了便於了解“靜坐”時有關心理與生理的問題,首先要從心理說起。人,為什麼想要“靜坐”?這當然有很多的理由,倘使說:“白頭歸佛一生心”,或者“我欲出離世間”,未免太過籠統。如果把它歸納起來,便如上文所說:為了“修道”,為了“養生”,為了“養心”等各種願望,總而言之,總有一個目的。是誰產生這個目的?那當然會說:“是我。”那麼,是“我”哪方麵的動機呢?一定說:“是心”--這裏所謂的心,大約包括了現代觀念的腦、意識、思想等等名詞。好了,既然是我“心”想“靜坐”,或者說“靜坐”先求“靜心”,何以在“靜坐”時,反而覺得思慮營營,其心不能安靜呢?殊不知我人的心--意思、思想,由生到死,從朝到暮,根本就習慣於思慮,它猶如一條瀑布的流水,永遠沒有停止過;隻是它與生命共同存在成習慣,自己並不覺得平常就有這許多思慮,一旦到了要“靜坐”的時候,在比較安靜,向內求靜的情況中,便會發覺自己的心思太亂。其實,這是“靜坐”第一步功效。譬如象一杯渾濁的水,當它本來渾濁的時候,根本就看不見有塵渣。如果把這一杯水安穩地、靜靜地放在那裏,加上一點點的澄清劑,很快變會發現杯中的塵渣,紛紛向下沉澱。不是這杯水因為在安靜的狀態,而起了塵渣,實在是它本來便有了塵渣,因為靜止,才被發現。又譬如一間房屋,平常看不見它有灰塵,當陽光忽然透過縫隙,才發現了光隙中有灰塵在亂舞紛飛,你既不要去打掃它,也不要用一個方法去掉它,隻要不搖不動,不去增加,也不去減少它,慢慢的再靜止下去,它自然就會停止紛飛了。但是在這裏最可能發生的問題,便是當安靜的情況來臨時,往往便會想睡眠,或者不知不覺,自己便進入睡眠的狀態。有了這種情形,又怎麼辦呢?那時,你要仔細審察,體會自己,倘使是從心理--身體的勞累,或者是心力的疲憊而來,不妨幹脆放身而眠,等待睡足了,精神爽朗時,再來“靜坐”。倘使發現心力和身體,並無疲勞的現象,那麼最好起身稍作運動,或者特別提起精神,作到始終保持適度而安穩的靜態才對。4、哪一本是靜坐的最佳入門參考書幾十年以前,要學“靜坐”的人,沒有明師(不是名師)指導,便不敢學“靜坐”,實在找不到明師的時候,便靠道書中的丹經(修煉內丹做神仙的書籍),一知半解,肓修瞎煉。1924年以後,如張三豐太極煉丹秘訣、因是子靜坐法,以及由日本倒傳回來的岡田靜坐法、氣功秘訣等書,隨著時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