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在您手中的這本書,不是關於一個企業的案例,從某種意義上,我建議您把往下的閱讀,當做尋找我們這個時代中國企業哲學根基的開始。
中興,一家位於深圳的通信企業,在它的同城兄弟——華為的神秘光芒籠罩之下,除了通信圈和證券界,幾乎沒有人注意到它的存在。我作為一名經管類圖書編輯,也是在編輯本書的姊妹篇《華為真相》時才了解到,無論是在每一個產品線上,還是在國內和海外的征戰中,中興都是華為的強勁對手。
這是一部難得一遇的書稿。
首先,書中的資料,無一不是作者經過5年艱辛采訪獲得的一手信息;其次,在我們目前視野所及的範圍內來看,中興是一家獨特的中國企業。
可以這麼說,對這本書的閱讀、討論、編輯,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們對企業研究的既有觀念。
在我們這個時代,中國本土企業最稀缺的資源是什麼?
是資金嗎?
不。資本永遠在追逐著利潤,有利潤的地方就會引來資金;是管理嗎?
不。由於大量而快速的引進,中國企業在ERP、6西格瑪、IDP等管理工具上已經與世界同步;
是人才嗎?
不。海歸派大浪滾滾,本土精英紛紛脫穎而出。
那麼,中國企業最缺乏的究竟是什麼呢?
同道新文圖書公司最近對企業老總展開了一次專項調查,在近100份有效樣本中,老總們在“保持對企業的控製力”一項上,100%地打了對勾。其實不用這個數據,老總們隻要捫心自問一下,就可以估量出“控製”一詞在企業管理中的份量。
是的,權力控製意識,如果不是中國企業領導者的惟一選擇,也是當今主流的管理思想。權力控製其實就是企業中集權管理的意識體現。
盡管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分權和授權的思想正在通過組織結構的變化漸次萌芽,但是從本土企業交接班過程的艱巨性和失敗率來看,分權和授權的土壤還是一片荒蕪的處女地。
過度的集權意味著足夠的恐懼。
恐懼誰?為什麼恐懼?
恐懼人,因為不了解、無法交換信任。
正如聯想控股公司總裁柳傳誌所說,中西方管理最大的不同在於,在西方,人是一個恒量;在中國,人是一個變量。
為什麼會變,變得讓人恐懼?
因為沒有心理契約,缺乏共同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本書的可貴之處,恰恰在於向您展示了另外一種認識論和方法論。
其實,在看到這本書之前,我已經注意到一個個案:當年曾被柳傳誌親手送進監獄、如今成為房地產界“黑馬”的順弛老總孫宏斌曾經說過:“一個人,如果我給他100%的信任,他起碼會對我有80%的信任。
相反,如果我給他80%的信任,他大概隻會有30%的信任,也就是不信任。”而今天,他的企業迅速崛起,就得益於充分的信任和授權。
令我深思的是,在聯想強大的企業控製力中走出來的孫宏斌,為什麼會產生如此截然相反的管理思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