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推進我國普惠金融發展的認識
宏觀經濟
作者:滿紅智
【摘要】普惠金融發展直接關係到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整體進程,在國民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國普惠金融發展還處於探索完善階段,發展過程中仍存在著一些現實性的困難和矛盾。文章通過對普惠金融的概述,結合我國普惠金融發展現狀,從多角度著眼,提出加快推動我國普惠金融發展的具體舉措和政策建議。
【關鍵詞】普惠金融 發展 認識
一、普惠金融概述
(一)普惠金融的產生背景
1975年,穆罕默德·尤努斯創辦格萊瑉銀行,該行一直致力於通過商業化模式為貧困人群提供小額信貸服務,並創造出全新的農村貧困人群小額貸款互助模式,為在全球範圍建立更具包容性的普惠金融服務體係做出了傑出貢獻。尤努斯提出:“每個人都享有獲得信貸的權利”,這一理念體現的就是要使金融服務覆蓋到所有弱勢地區、弱勢行業和弱勢組織等金融服務薄弱環節,讓社會各階層盡享金融服務。
普惠金融一詞源於英文“inclusive financial system”,聯合國在2005年的“國際小額信貸年”上提出,後被聯合國和世界銀行大力推行。本輪國際金融危機以來,普惠金融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國際金融組織積極呼籲建立“普惠經濟部門”,著力推動構建全球層麵的普惠金融體係,督促各國作出並踐行普惠金融承諾。
在國內,2006年3月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焦謹璞副局長在北京召開的亞洲小額信貸論壇上,開始使用這一概念。2012年6月19日,原國家主席胡錦濤在墨西哥舉辦的在二十國集團峰會上指出:“普惠金融問題本質上是發展問題,希望各國加強溝通和合作,提高各國消費者保護水平,共同建立一個惠及所有國家和民眾的金融體係,確保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民眾享有現代、安全、便捷的金融服務。”
(二)普惠金融的概念
普惠金融也稱“包容性金融”,是指能有效、全方位地為社會所有階層和群體提供服務的金融體係,該體係的所有金融機構和組織都能有機融入整個金融係統,並運用豐富的金融手段,使所有階層和群體都能公平地分享金融服務和經濟增長成果,以達到社會和諧發展和共同富裕的目標。
(三)普惠金融的目標及特征
普惠金融的基本目標是在健全的政策、法律和監管框架支持下,建立一整套關聯的金融機構,共同為所有階層和群體提供合適的產品和服務。普惠金融的主要特征:一是涵蓋整個金融體係和全部社會群體。金融服務覆蓋弱勢地區、弱勢行業和弱勢組織等金融服務薄弱環節。二是內容十分豐富。主要包括:金融機構改革、金融產品與服務創新、金融消費者保護、互聯網金融、數據收集與評估。三是擁有健全的機構、嚴密的內控係統、通用的行業操作標準、高效的市場監督機製、科學的風險防範體係。四是政策環境良好,發展普惠金融需要有效的政策支撐,以便切實發揮政策的正向引導和杠杆撬動作用。
二、我國普惠金融發展現狀
(一)政策背景
2013年11月12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全麵深化改革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正式提出“發展普惠金融。鼓勵金融創新,豐富金融市場層次和產品。”普惠金融首次出現在中央正式文件中,這標誌著我國迎來了普惠金融發展的政策契機。2013年9月,周小川在《求是》雜誌上發表署名為《踐行黨的群眾路線 推進包容性金融發展》的文章,該文章提出發展包容性金融(也即普惠金融)有助於進一步加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和改善民生。目前,普惠金融已成為國家、政府和社會各階層關注的重點,發展普惠金融的空間巨大,潛力無限。
(二)普惠金融發展基本情況
近年來,經濟金融快速發展為普惠金融實踐奠定了良好基礎,金融機構改革與發展成效顯著,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加快,金融服務覆蓋麵和滲透率不斷擴大,金融基礎設施逐步完善,政策扶持方式日益優化,普惠金融發展的環境日益改善。但從普惠金融發展實踐來看,中西部地區、三農、小微企業、新興產業和科技創新型企業等經濟發展薄弱環節能夠享受的普惠金融服務仍很有限且存在時空和地域的不均衡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