們搞了這麼多年,國際國內原材料市場不能說了如指掌,起碼掌握得較全麵。比如說生產工藝,不管100m3的高爐也好,1000m的高爐好,3000m。的高爐也好;不管是15噸、90噸、250噸的轉爐也好,工理是一模一樣的,生產工藝流程也是一模一樣的。再如銷售市場吧,過這麼多年探討,國際和國內市場也掌握得比較全麵。這是冰凍三尺一日之寒,短期內樹起一個行業是不可能的。我剛剛起步時,我自己體會,我交了兩年的學費。我剛開始生鐵成本是1200元,達產以後降到1100元,最低時到750元,現在是870元,我搞鋼鐵也是交了幾學費的。所以,我認為,不熟悉的行業,不要做很大規模的投資,可搞試產性的。對一個縣來說,也是一樣。最近我到廣東南沙港考察,有點深刻體會,位置離香港47公裏、珠海59公裏、深圳61公裏、廣170公裏,從這個位置正好看珠江三角洲的經濟發展。深圳財政收入200多億,珠海是43億,珠海和深圳是國務院同時批準劃定的經濟特深圳發展得快,全國在那兒投資。但是看東莞,廣州和深圳之間的莞和珠海挨得很近。東莞的財政收入143億,東莞還不是經濟特區,就是高新技術產業和傳統產業,包括外來加工業。珠海的市委書記這年把定位定錯了,隻搞高科技,反而財政收入總量珠海是東莞的零1999年11月份出台政策,說深圳的經濟總量夠了,隻搞高新技術業不搞傳統技術產業,結果到2000年5月份,GDP大幅度下滑,深圳上出台一個新文件,同時廢除原來的文件。在一個企業,在一個地政府不要非號召搞什麼高新企業。我的觀點不是不搞科技企業,你對傳統產業多投資幾個,有一個搞成功了,利潤就是300%一500%。
第五條原則就是簡單一句話,三年收不回成本不幹。
加入世貿組織以後,中國民營經濟是機遇大於挑戰,還是挑戰大於遇?大家都知道,中國人世,拉動經濟增長的根本之策是投資和消費雙重需求。為什麼這樣講?2001年咱們國家的投資總額是36900多消費回收是37100億,這裏麵說明一個問題,消費和投資在發展中家幾乎是對等的。我自己認為,要拉動經濟,關鍵是刺激內需,不少濟學家也是這個觀點。不少外國專家和中國專家都說,21世紀是中國世紀,特別是到了2003年,世界經濟中國舉足輕重,我是同意這個觀點的。為什麼?我認為,一個國家發展到了頂峰,盛極必衰,這是一條哲理,也是一個必然的過程。原因是什麼?主要是沒有內需。拿我巨來說,平均每戶1.2輛小汽車。而洛杉磯,160萬人家,現有400萬輛轎車,人均到了兩輛;每戶平均1.1套住房,連貧民都算。咱們中國機場不到300座,美國有20168座。我說的還是2000年的數字,現在塒加沒增加還不知道。高速公路四通八達,你總不能修到沒人走的地方吧!這是日本、歐洲幾個發達國家,在2000年、2001年經濟滑坡的要原因,日本連續11年負增長,最高的負增長是7.2%。1992年到200年世界的平均增長幅度是3.8%,去年實際增長幅度不到1%。因為美巨和日本經濟占全球總量的一半以上,美國占40%,日本占15%到20%新加坡2001年增長幅度是6%一7%之間,二季度調整為4%,三季度整為2%,四季度調整為一2%。就按最近提供的數字看,年度增長幅是8%,雖然美國一季度增長是2%多一點,二季度增長總量是5.8%這是我很關注的幾個數。因為美國高速公路、寬帶、微機零件在全世領先。對這5.8%,我持有很大的懷疑態度。9·11事件後,高科技產占從6000億下降到1400億,這要下降多少?不到原來的1/4。美國還做帳。一做就是幾十億、上百億美金。所以美國8月1日宣布要求8月1日,12億以上的企業老總全部到美國去簽字,不能做假帳,許多大公在全世界不知道有多少個分公司,要在13天內報帳簽字,他能不做帳嗎?我認為,全是胡說八道。一個國家,發展到頂峰時,就要走下道路。美國為什麼發展快?就是賺全世界人的錢,科技領先一步。這是從幾千年的曆史長河中總結出來的,過幾百年就有所變遷,大唐盛,之後就衰落下來。從辯證法觀點看,它是一條規律。相反,中國經濟在連續20年增長之後,還能保持7%到8%的GDP高增長速度,了2010年,還會在原有基礎上翻一番,10年翻一番。每年不低7.2%。所以說,現在對中國民企來說,有三大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