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商業文明源遠流長,最早記錄商業活動的書是《易經》,據《易經·係辭下》記述:“包犧氏沒,神農氏作,斫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蓋取諸益。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這裏說的就是每當天色正午時,氏族部落之間的交易就開始了,他們將本部落的剩餘物品(包括一定的剩餘產品如工具之類)拿到指定地點,以物易物的相互交換,各自得到所需的物品後欣然而退。再往後,典籍中關於經商的記載就是“舜販於頓丘”的描述,但舜並不是專門從事交換活動的古代帝王。商人或者稱為專門從事交換的人,在夏朝才逐漸產生,在商代,商人才最終成為一種勢力出現於曆史舞台,如頗具傳奇色彩的人物薑太公呂望就曾是一個小商人,《禮記·祭義》說“殷人貴富而尚齒”這是當時社會情況的一個寫照。秦始皇一統六國,為商品經濟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兩漢也基本維持了統一的局麵,社會經濟也沿著上升的軌道前進,商業活動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隋朝建立以後,采取了一係列恢複經濟的措施,促進了商業的發展;而唐朝作為我國封建經濟的巔峰階段,商業的發展更是遠超前人,而且唐朝國力空前強大,各國使節和商人紛紛來大唐通商,唐朝的商人也遠行到北非、中東一帶,商品交流非常繁榮,達到了巔峰狀態。宋元時期,我國商業活動繼續發展,特別是對外貿易更是如火如荼;明清時期,封建經濟走上沒落的道路,商品經濟受到封建勢力的壓製和摧殘,中國開始落後於西方。鴉片戰爭以後,西方資本主義思想傳入中國,中國開始有了現代意義上的企業和商人;在這一時期,中國商人主要有兩大類型,一是以盛宣懷和胡雪岩為代表的紅頂商人,另一類是以張騫和榮氏兄弟為代表的民營企業家,但是他們的發展都受到了封建勢力的阻礙。建國以後,我國商品經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1978年以後,改革開放的國策為商品經濟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空間,經過20多年國內與國際市場的競爭,我國的企業和企業家在世界上開始嶄露頭角,以海爾、華為、聯想為代表的中國:企業和以張瑞敏、任正非、柳傳誌為代表的中國企業家頻頻在世界經濟的舞台上和國外同行同場競技,並且贏得了世界的矚目和尊重。

西方現代的企業經營思想主要是改革開放以後傳入中國,對我國企業的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這些企業經營的理論和理念對我國企業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但是,在學習的過程中,出現了生搬硬套、照貓畫虎的現象,甚至出現了“全盤西化、唯洋獨尊”的不良思潮,對我國企業的長遠健康發展極為不利。實際上,中國傳統的商業思想非常豐富,範蠡的商業理論、白圭的經商思想等都是我國商業文化的瑰寶;而且我國的傳統文化也博大精深,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思想、以墨子為代表的墨家思想、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思想、以韓非子和李斯為代表的法家思想、以孫子為代表的兵家思想等,不僅在政治文化領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且其中一些觀點還對商人的經營活動也有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