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271年,蒙古大汗忽必烈建立大元王朝,建都大都。新帝登基,為了宣示對眾王公大臣的厚愛,特下旨讓各王公未成年子女一起到京城與皇子接受一樣的教育,當然同時也是作各位皇子的陪讀。對有特別貢獻的漢臣,也一同享受皇恩。郭侃,就是屬於有特別貢獻的漢臣一列的。
郭侃,祖籍山西,出身於將門,唐代名將郭子儀後代,不僅精通武藝,熟知兵法,而且具有天文知識。祖父郭寶玉以前效忠於金朝,被封為“汾陽郡公”兼猛安。後來金朝滅亡,由蒙古汗國太師木華黎引見於元太祖成吉思汗。成吉思汗賞識郭寶玉的才華,在西征時授郭寶玉抄馬都鎮撫之職。郭寶玉不時向成吉思汗獻計獻策,並浴血奮戰沙場,立下汗馬功勞,因此越來越受成吉思汗器重,被視為心腹。大汗的器重和戰功讓郭家在蒙古王國裏終於有了立足之地,讓蒙古王公貴族也對身為漢人的郭家恭敬有加。
後來郭侃與父親郭德海跟隨現在的伊兒汗國可汗,當今皇上的親弟弟旭烈兀繼續西征,也立下了赫赫戰功。直到聽到當時的蒙古可汗蒙哥的死訊,郭侃才回朝跟隨了當今的皇上。當今皇上雖然很重視郭侃的才能,但是礙於郭侃一家跟隨過曾經自己針對皇位的對手旭烈兀,且又是漢人身份,總也不完全信任。此旨一下,表麵上獎賞建國功臣,實際上是扣留人質,好讓各將領更好地效命於大元王朝,不敢生有異心。
聖旨很快就傳到了海寧知州郭侃手中。郭侃接到聖旨後,立即明白皇上的真正用意,不敢有所怠慢。在叩謝完皇恩後,立即吩咐人收拾行李,準備送十二歲的次子郭秉義和六歲幼女郭秉宸前往京城大都。並且修書一封,讓管家交於皇子真金,請真金皇子在必要的時候代為照撫一下自己的一雙子女。
話說真金皇子是當今皇上的第二皇子,是察必皇後的嫡長子,深受寵愛,是公認的皇太子人選。真金善良,孝順,博學,尤其喜歡鑽研漢學經典,喜歡結交漢人朋友,這在瞧不起漢人的蒙古貴族裏是很少見的,也很難得的。真金和郭侃在蒙古就是彼此交好的朋友,哪怕是郭侃一家跟隨旭烈兀可汗西征後,仍然常常有書信來往。所以,郭侃思前想後,京城裏的官員中,隻有真金皇子是自己最信賴的。
雨後的寧海,空氣中夾雜著一股泥土的香氣,讓人心怡。然而在寧海知州的府裏,知州大人郭侃卻絲毫感覺不到一些清新。他現在不停地指揮著家人收拾準備明天一大早送一對兒女上路的東西。為了照顧秉義和秉宸兩兄妹在大都的生活起居,郭侃安排管家方思福、丫鬟翠兒和自己的姑姑郭德蓉一起前往。之所以讓自己的姑姑郭德蓉也跟隨前去,是因為郭德蓉在金朝滅亡前,曾經是金朝王爺的愛妾,琴棋舞藝皆出眾,處世為人周到,心思縝密,宮廷禮節有佳,照料女兒,郭侃認為是最好的人選。
郭侃吩咐廚房作了孩子們最愛吃的飯菜。傍晚時候,郭侃與一雙兒女一起像往常一樣快樂的用著晚餐,什麼也沒有對孩子說。然後來到了姑姑郭德蓉房間。門是虛掩著的,並沒有關嚴。郭侃輕輕地推門而入,喚了一聲:“德蓉姑姑!”正在整理衣物的郭德蓉聞聲停下了手中的活,抬起頭,對著郭侃微笑著答應:“侃兒來了,快過來坐吧。”郭侃徑直走到桌邊坐下。郭德蓉到了一杯茶遞給郭侃說道:“你對這次秉義和秉宸的進京有什麼特別想法和安排嗎?”郭侃聽聞姑姑此話,心裏知道姑姑的想法應該與自己是一致的,緩緩回答:“侃兒想聽聽姑姑的意思。”郭德蓉也坐了下來,剛才的溫柔和慈祥消失了,呈現的是一臉的堅毅和果斷,“姑姑當年沒有成的任務,我希望秉宸能完成!”“可是秉宸才六歲,會不會太小了。”郭侃雖然知道此事沒有改變的餘地,來之前自己也是下定決心的,但這句話還是脫口而出了,也許這是一個父親本能的反應。郭德蓉看出了郭侃的愛女之情,不過同時她也知道郭侃不會違背祖上的遺命,而錯過這麼好的機會。所以寬慰郭侃道:“侃兒,不用擔心。我會一直在秉宸身邊教導和保護她的。相信姑姑,我絕不會讓秉宸受到任何傷害的”。郭侃顯然是同意了郭德蓉的意見,起身道“一切煩請姑姑多費心!侃兒先告退了,您早點休息吧。”郭德蓉輕輕回了一聲“好,你也早點休息。”郭侃從姑姑房裏出來,並沒有回臥室,而是直接來到了書房。郭侃今晚注定是無法入睡的,他取出一個精美的檀木匣子,裏麵裝著一個荷包,那是郭秉宸的母親柔福親手做來送給他的。看著這個荷包,郭侃回憶起當年與秉承母親相遇的情景,往事種種,仿佛就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