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人民幣的貨幣競爭力研究(1 / 2)

人民幣的貨幣競爭力研究

宏觀經濟

作者:李茂萍

一、引言

經濟全球化使所有的國家在世界經濟和金融聯係日益密切,貨幣之間不同主權國家逐漸浮出水麵,和更多和更激烈的競爭。國際貨幣競爭的一定程度的區域貨幣合作項目雨後春筍般湧現。那時,布雷頓森林體係和歐洲貨幣,在東亞地區貨幣合作不會承認任何異常。貨幣的曆史和現狀後,貨幣競爭已經存在。人民幣在東南亞地區的認可度較高,但人民幣區域化有其優點和缺點,特別是可以用貨幣競爭力來衡量比較。

二、貨幣競爭力的理論基礎

一個國際競爭力理論的源頭可以追溯到經濟學的經典理論,在西方經濟學的不同解釋的國際競爭力來源不同的學校。一個國家或一個企業都有它的生產力主要是因為比其他國家或公司,競爭優勢,生產或擁有權的因素(指的是品牌,技術能力等的企業所有權)具有比較優勢。

關於貨幣競爭力,國外學者開展研究比較早。哈耶克(1976)提出的“貨幣非國有化”,允許私人銀行發行貨幣,貨幣非國有化。 其認為,政府完全放棄貨幣主權,不僅不會引起市場秩序的混亂,還能對一國經濟發展具有積極作用。引入競爭機製,不會導致從另一方麵無限製地增加貨幣政策,商業銀行的業務將發生根本性改變。Eichengreen(2005)從曆史的角度分析了儲備貨幣的競爭以及美元作為國際貨幣的未來。他認為美元和歐元很可能在可預見的將來分享這一殊榮。人民幣將成為主要國際貨幣在20年至40年之一。國內學者對貨幣競爭力的研究主要圍繞人民幣進行。陳雨露(2003)提出貨幣競爭主要包括兩種表現形式,其一是政府統一貨幣發行後的主權貨幣和私人貨幣間競爭;其二是不同國家主權貨幣之間的競爭。王華慶(2010)提出政權的穩定和強大、貨幣政策的一致性、外彙管製的取消、交易區域的巨大等都是決定國際貨幣屬性的重要因素。波羅茲作為貨幣替代的預防性需求理論的代表,這種理論強調穩健薪酬原則的貨幣,那預防性需求動機持有的錢構成貨幣替代的真正原因。未來交易成本和收益的不確定性決定了居民擁有的本外幣餘額,求解居民資產的最大化真實收益的一階導數就得到了兩種貨幣的最優持有。

隨著金融體係的發達,貨幣需求理論也在不斷補充和修正,盡管如此,無論是凱恩斯學派還是貨幣學派的需求理論,都是將某一種貨幣和債券,股票等其他資產進行比較,來研究貨幣需求的影響因素和一國流通中所需的有效貨幣數量。結合現有國際貨幣體係的分析,人民幣有廣闊的貿易網絡,出於規模經濟的考慮,放棄這類儲備貨幣選擇其他主權,貨幣進行結算並不是經濟利益最大化的表現。

三、人民幣的貨幣競爭力

在對偏好表現為貨幣需求的變動,在貨幣領域的貨幣需求決定動機輻射。對狹義貨幣競爭力作為研究的前提下,一國貨幣的跨境貨幣以外的地域範圍計價結算,交易,存儲容量,和有了這種能力範圍的擴大,一個國家的幣值具有區域競爭力逐步向國際化競爭的發展,這也是貨幣分層現象的體現;一個國家的幣值具有潛在的競爭逐漸發展的競爭實力,這也是國際貨幣體係的動態優化的過程。發展研究的國際貨幣,美元和歐元在特定的情況下,競爭中,並可被視為確定儲備貨幣的競爭強度的幾個關鍵因素:

第一,產出和貿易總量。一國貨幣的競爭力取決於在一定程度上對國家的經濟實力。而經濟實力的強弱可以由產出和參與國際貿易的總量來衡量,一般選擇GDP、進出口總量等指標來衡量,其占比越大優勢越大。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還有很多差距,但其經濟以高速增長,GDP總量和其在全球生產總值中的占比都有穩步提高,在貨幣區域化方麵有較好的發展前景。而且,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和東南亞國家相比有一個很大的優勢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