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批評員工不能“聲色俱厲”(1 / 3)

人無完人。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不會犯錯誤。在錯誤麵前,你可能要忍不住大發雷霆。狂風暴雨過後,你可能會沮喪地發現,你的“善意”並沒有被對方接受,甚至,換來的結果可能讓你追悔莫及。批評不管對誰來說,都不是一件讓人愉快的事。但是如果你能夠掌握適當的批評的技巧和方法的話,相信你們的交流能更容易些。

你的批評是否是“成功”的,很大程度上決定於你采用的態度。沒有人喜歡被批評,不要相信“聞過則喜”。如果你一味地指責別人或者簡單說明你的看法,你將會發現,除了別人的厭惡和不滿外,你將一無所獲。然而,如果你能夠讓對方感覺到你是來解決問題糾正錯誤的,而不是僅僅來發泄你的不滿,你將會獲得成功。

在批評別人時,是否應多想一想:我為什麼要批評他?我想通過這一批評達到怎樣的效果?如果能多作一點這樣的思考,我們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藝術就會不斷得到提高和升華。

批評是一種領導藝術,如果批評能使被批評的人改過,則需要動腦筋。生硬、粗暴隻會增加部屬的記恨,對改善工作無濟於事,受到侮辱的員工甚至會憤而離去。人是有感情的動物,隨意叱責的話,很容易傷害他人的自尊心,引起不滿情緒,難免會造成反作用或陽奉陰違的情形。同樣,批評過於頻繁,部屬對叱責就感到麻痹,很難收到很好的效果。總之,高明的批評並不會使人很難堪,相反,被批評的人還會立刻改進不足,企業也不至於在這方麵流失人才。

玫琳·凱·阿什是美國的一個著名的女企業家,她在當祖母的年齡創辦了玫琳·凱化妝品公司,經過不懈的努力將之發展成為一個典型的美國企業,使公司和她本人成為了美國乃至世界企業界的傳奇。玫琳·凱·阿什非常重視妥當地對待人才。她認為人才是一個企業中最寶貴的財產,企業管理的關鍵是人才管理。因此公司應該關愛人才,而這種關愛,不單單是表現在對員工生活、工作和相互交往上的,更表現在員工錯誤的批評上。玫琳·凱·阿什的做法是“先表揚,後批評,再表揚”。玫琳·凱·阿什一直嚴格遵循這樣一個原則:無論批評什麼事情,必須找點值得表揚的事情留在批評前和批評後說,決不可隻批評不表揚。在批評男人、女人時,玫琳·凱·阿什的見解可謂獨到。她認為女人可能比男人更難以接受批評,女人易於接受在人少時提出批評。這是因為女人所受的教養不同於男人,女孩子易於在人少的場合接受批評並認輸。總的來說,女青年往往受到袒護,不用像男青年那樣常常受到聲色俱厲的訓斥。

批評裏麵既然有那麼多的學問,那麼如何批評下屬?不妨可以采用以下手段:

(1)公開表揚,私下批評。

中國人向來都是非常愛麵子的,如果領導人在公開場合批評員工就會使員工感覺很沒麵子,也許員工會對領導懷恨在心(嚴重情況),關係緊張。其實員工在聽取領導對其批評時,更多的是關注同事對自己的看法和反應,而會無視領導的批評。我們也常常能夠見到很多領導會在會上點名批評員工,其實這種做法是不妥的,缺乏人性化。在眾多員工麵前批評一位員工,不但會打擊士氣,更會打擊人心。他們會想下一個對象也許就是我,懷著忐忑不安的心開完會,或許他們也就在領導者批評之後就有跳槽的想法了。反過來說,由於領導批評員工,使員工對領導就有了看法,認為領導不會批評人,也不會領導人,每天就知道批評人,不會反省自己。這樣的領導人領導出的下屬由於受到領導人影響,也會帶有這種工作作風批評員工,並且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事。這樣的領導人領導出來的團隊也是沒有戰鬥力的,或者是戰鬥力非常低的。

表揚可以形成文件的形式來表揚員工,而批評隻需要一個電話就足夠了,這樣既能夠尊重被批評的人,也能促進被批評人反省自己的缺點。

(2)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這個典故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領導者在批評員工時其實也可以采用這種方式來進行。避開與員工直麵交鋒,通過間接的途徑來提醒員工,這樣就不會引起員工的反感,同樣能夠達到批評的效果。比如有一次一個企業舉辦了一個大型的活動,邀請了很多有名的專家,而活動的策劃者(第一次策劃活動)由於工作的疏忽沒能將桌簽(與會專家的姓名台卡)帶到會場,而會議再有十分鍾就要開始了,恰巧這個企業老總是在會議的前一天晚上,最後一個離開辦公室時看到留在辦公室的桌簽,於是就將其收好,放到自己的車的後備箱裏,第二天帶到會場來了。就在該策劃者再準備到商務中心打印時,老總將桌簽遞了過去,並對其笑著說,我現在是跟班的了,下次可要注意了。從此以後該員工再也沒有犯過類似錯誤,並且後來的兩年中的多次為企業策劃出重要的具有影響力的活動,取得了很好的業績,在離開該企業時已經提升為企業的全國銷售經理了。

(3)促其反省,留有餘地。

我們常見到畫家畫花時常常畫一支,而不是全部,也會在花枝添上一隻小鳥,讓人品位其中意境。詩人寫詩同樣如此,寥寥數字就能將一幅畫麵展現在我們眼前,呈現出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效果來,這就要我們領導者來領會個中的含義,要善於讓員工去自己反省自己,就像上麵的例子一樣,而不對員工直接的批評說:你怎麼搞的,這點小事都辦不了,丟三落四的,以後不許再犯類似的錯誤了。我想該員工要是聽了這樣的批評,一定會帶著情緒去做這個會,並且心理會惴惴不安地想,老板是不是不重視我。所以說領導人要批評員工,點到為止,讓其去思考、想象和反省。

(4)鼓勵為先,鞭策為後。

比如說某位員工沒有按照工作進度完成工作,領導者於是找他談話說:“我對你很是失望。”這位員工聽後,第一感覺是領導人不重視我了,一定是對我的工作不滿意了。如果我們換一種方式來處理,讓其了解你的意圖和想法,按照你的意圖和想法來工作這才是關鍵。因此,你可以說:“你做事向來都是很積極的,從來都是按時完成的,(提出問題和想法)一定有別的原因吧,我很重視這件事情。”讓其作出回答,這樣雙方才能夠解決問題。然後你再轉到一個愉快的話題上來。我相信這樣既可以很好地解決問題,也不至於把領導與下屬的關係處理得很緊張。

(5)批評要留有餘地。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批評的目的在於使批評者覺悟,從而糾正自己的行為。批評人不能把人看死;批評人,不能把話說扁。批評要給人以餘地,給人以自省的機會。

某領導在找員工談話時說:“今天我們就這個問題作一些探討”。“我覺得在這一點上你的做法似乎有些不妥”。這兒強調的是某一局部環節,而不是一覽無餘地推及全部。口氣中帶有商量、勸慰的味道。這樣的批評容易使人接受,從而起到促使其正視問題,改正錯誤的作用。

“我看你這輩子是不會好了”!“你真是屢教不改啊”!這些話,說者可能出於無奈,恨鐵不成鋼。但對聽者來說,無疑是一種宣判。是很難讓人從心底裏接受的,自然也起不到批評的作用。

(6)宜循循善誘,忌“電閃雷鳴”。

領導者在批評下級時,要注意方法,講究藝術。下屬對領導的批評是相當敏感的,尤其關注“弦外之音”是否含有不信任的意味。“以理服人,威信自生;以勢壓人,無威無信”。因此,領導者在批評下屬時,應該是說服而不是壓服,應該是鼓勵而不是威脅,應該是尊重而不是鄙視,應該是循循善誘而不是“電閃雷鳴”。要善於從正麵肯定下屬為完成工作所付出的努力,不失時機地給予適當的讚揚和鼓勵,讓下屬首先從領導者那裏獲得安慰和自信,進而指出他的不足以及改進的意見。如果一味刺耳地批評或者不冷不熱地采取“我不管,你自己看著辦”的態度,不僅會挫傷下屬的自尊心,讓下屬對你“敬而遠之”,時間長了還會使其產生逆反心理而消極怠工,甚至“破罐破摔”。

總之,批評也是一門藝術,正確的方法非常重要,好的方法能夠促進公司員工工作效率的提高,不好的方法會使員工的工作積極性下降。在公司裏表揚的聲音一定要遠遠大於批評的聲音,公司才能夠散發出人性的光輝,公司的績效才能提高。

講求批評的藝術,使用科學的批評方法,能使被批評者保持冷靜的情緒,產生積極的反饋。相反,批評方式簡單生硬,就會使被批評者產生逆反心理,難以心平氣和地接受批評。要準確把握批評的原則性和靈活性的統一,大事堅持原則、小事靈活處理,在原則問題上不含糊,在細枝末節上不糾纏。要掌握分寸、注重場合。能在小範圍解決的問題,不在公開場合批評。要耐心聽申辯,維護被批評者為自己辯解的權利,在聽取申訴的同時,把握時機,對症下藥,幫助被批評者認識並改正自己的缺點錯誤,鼓勵他們放下包袱,輕裝前進。

注意減輕員工的心理壓力

工作壓力,正悄悄地襲來。聯合國國際勞工組織發表的一份調查報告認為:“心理壓抑將成為21世紀最嚴重的健康問題之一。”英國《金融時報》日前撰文稱,在英國有500萬人感覺工作壓力“非常大”或“極大”,與壓力有關的多種問題讓各機構每年耗資37億英鎊。一家調查公司去年的一項調查則顯示,我國有41.1%的上班族麵臨較大的工作壓力,61.4%的人正經曆著不同程度的心理疲勞。公司管理者已日益關注工作情景中的員工壓力及其管理問題。因為工作中過度的壓力會使員工個人和公司都蒙受巨大的損失。

這些個人的壓力反應,無疑會對公司產生很大的影響。壓力和情緒等問題,不像其他身體問題,在組織生活中是會發生擴散的。那麼公司的損失表現在什麼地方呢?研究發現,員工的壓力將導致公司的缺勤率增加,離職率增加,事故率增加,工作中的人際衝突增加,招聘、培訓等的人力資源管理成本增加,工作積極性或士氣下降,工作效率下降。英國有一個研究表明,壓力造成的損失將耗費整個國民生產總值的十分之一。對公司而言,盡管壓力的代價難以具體估算,但是對一些壓力和心理幹預項目投資回報率的研究表明,這類服務項目的收益往往是很高的,遠遠勝過一般商業投資的回報率。這也從反麵證明了壓力和心理問題給公司造成的損失是多麼重大。

毋庸置疑,壓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轉化成動力,但過強的壓力,則可能會使人們在工作時無精打采、精神恍惚;一旦壓力與能力反差太大,執行者就會承受不了,效率也會越來越低。

所以,對於管理者來說,減輕下屬過重的壓力甚有必要。那麼,管理者怎樣才能做到這一點呢?工作壓力主要來源於以下四個方麵,公司領導者要學會“對症下藥”,針對不同的壓力源,采取不同的疏導方式,就能幫助下屬從過度壓力中走出來。

壓力源一:工作任務太重,目標製定得不切實際,導致任務根本無法完成。

對策:員工參與目標製定。

管理者在製定目標的時候一定要合理,讓下屬有信心完成目標。從經濟指標來講,如果去年完成100萬元,那就自然不能為今年製訂500萬的目標(除非外界或自身出現很大的轉變)。如果製訂的目標超出下屬的能力範圍,那麼對下屬帶來的將是無盡的壓力。

為了避免目標太遠,任務過重,管理者在製定工作目標的時候最好讓下屬參與,將目標管理與參與管理相聯係,讓執行者有充分信心完成這一目標。

在製訂目標以後,管理者要給下屬充分授權,提供必要的各種資源,隻有給予盡可能多的支持,下屬才會更有信心。因為他會感覺在他身後有一個強大的後盾,可以放心大膽地朝著目標衝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