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大學生“村官”退出機製的思考(1 / 2)

——以人力資源開發的視角

思政研究

作者:交巴吉

【摘要】為解決“三農”問題,上世紀90年代中期推行大學生“村官”製度以來將這一計劃提升到了重要的戰略日程。本文主要從學界對大學生“村官”退出機製政策研究現狀和實施現狀進行歸納總結的基礎上,重點從大學生“村官”機製存在的問題入手,以人力資源開發的角度提出開發大學生“村官”基層服務理念,加強政策執行力度,大學生“村官”自身開發的重要意義,為進一步完善大學生“村官”計劃提供參考。

【關鍵詞】大學生“村官”;人力資源開發;退出機製;

一、大學生“村官”退出機製政策及實施現狀

到目前為止,大學生“村官”計劃已經實施10年多。從初步探索到全麵實施再到不斷改進過程中為農村地區輸送了大量的骨幹人才,有效地推進了新農村經濟建設的步伐。在這一階段,有關大學生“村官”服務期滿後的“出路”問題一直是學界比較關注的話題,它既涉及了大學生“村官”最初選擇農村基層的動機,又關係到是否願意繼續留在農村任職的意願。提供一個好的長效保障機製是穩定大學生“村官”心態,繼續為新農村建設服務的一個重要因素。首先是退出機製初期探索階段,大學生“村官”計劃實施初期,其工作的重點是貫徹國家有關大學生“村官”計劃的政策理念,有關大學生“村官”的選聘機製、薪資機製、激勵機製和退出機製還很不規範且研究比較分散,沒有形成一個有機體係,學界對此研究尚不完善且隻停留在初步探索階段。其次是退出機製實施發展階段,2006年2月,中央組織部、人事部、教育部等八部委下發通知,聯合組織開展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基層從事支教、支農、支醫和扶貧工作,大學生“村官”計劃開始進入大量實驗階段。2009年4月,中組部等部門製定下發了《關於建立選聘高校畢業生到村任職工作長效機製的意見》,明確提出大學生“村官”任期結束後的五條出路。有關退出機製也進入實施發展階段。最後是退出機製全麵鋪開和不斷完善階段,2009年5月,中組部等1 2個部委聯合下發《關於建立選聘高校畢業生到村任職長效機製的意見》,將大學生“村官”後期保障工作提到了重要的計劃日程。2011年中共中央組織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家公務員局又出台了《關於開展從大學生“村官”等服務基層項目人員中考試錄用公務員的通知》,該通知規定“今後,大學生“村官”等服務基層項目人員報考公務員,即可報考定向考錄的職位,也可報考其他職位,不再實行加分等優惠政策。”從實施大學生“村官”計劃的實際現狀中不斷地發現問題,吸取經驗並不斷改進是完善大學生“村官”計劃的一個重要保障。

二、大學生“村官”退出機製存在的問題

2.1.“出口”政策“治標不治本”

大學生“村官”退出機製注重整體的、宏觀層麵的規劃與指定,微觀層麵的具體方法很少。由於製度設計不完善,有關規定很多都“治標不治本”。在國家出台的《意見》中規定:“優秀的、黨員群眾認可的大學生“村官”,通過鄉鎮黨委推薦等,可以參加村黨支部書記、副書記的選舉”。大學生“村官”擔任村幹部在優化村級組織人力結構和素質方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於大學生“村官”的角色或身份並沒有在法律上明確地肯定和認可。政策設計出現不完善使大學生“村官”參加“村黨支部書記、副書記”的選舉因身份、戶籍、條件等麵臨種種困難。再說很多大學生“村官”是因為就業壓力而選擇基層“村官”工作,沒有從根本上建立紮根農村的思想理念,投機心理存在,不是真正喜歡,而是將其作為以後更好就業的“跳板”,農村條件差,工作雜,待遇低使得願意留在基層鍛煉的“村官”並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