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生活記憶之70年代
曆史·鑒往可以昭來
作者:陳煜 編著
“內有的確良”
在清一色粗布衣服的70年代,“的確良”如一股清風闖進人們的生活,代表著時髦和前衛。“的確良”的流行一直延續到了80年代。在那個時代擁有一件“的確良”襯衫如果算不上時髦,起碼也是一個“洋氣”的必不可少的砝碼。
“的確良”即對苯二甲酸乙二酯,一種化纖布料,通常用來做短袖襯衫。照現在的時尚觀念來看,它既不環保,又不舒服,也不算太漂亮,夏天透氣性差,不吸汗,而且一碰水就容易走光,然而當初怎麼穿都不皺、不破,印花顏色鮮亮的“的確良”,讓沉浸在灰暗色係十幾年的中國人頓時眼前一亮。
談戀愛階段,男士給女朋友送條“的確良”裙子,不亞於現在一隻限量版卡地亞手鐲,女人們會經常把“的確良”衣服拿出來,在鄰居麵前擺弄,顯示男人對她的關心。除了趕時髦之外,這種布料風靡背後,是百姓用最簡單的方法實現對美的需求。
胡斐在 《30年小事史每個人的30年》 (載於2008年11月26日《新周刊》)中生動地寫道:
關於的確良這種布料在中國受到的萬人空巷式追捧,有一個段子可以說明問題:話說當年四川很缺的確良,一個小夥子一天看見大街上賣的確良布,就排了隊去買,想給自己做件襯衣,輪到他的時候,隻剩下一尺布了,他十分為難,售貨員說:“你買不買?不買下麵的誰要?”小夥子一急,就買了,回家隻好做了條內褲。他心想:“這多冤呀,誰知道我也穿了的確良啊?”就幹脆在外褲上做了個牌子,上書“內有的確良”。一日內急,就找到個公用廁所,將牌子先解下來掛在門上,出來的時候,發現廁所外排成長龍,都在問:“怎麼等了這麼長時間還不賣呀?”
“的確良”,解決了大多數人家的布票不夠用的問題——它太耐穿了,誰能輕易把的確良穿壞呢?而且有些店家扯“的確良”不是以一尺布票抵一尺的,而是買十尺隻收五尺布票的對折——既滿足人們最基本的溫飽需求,又能最大限度地滿足人們極度渴望的“情調”。
作家蘇童曾經寫道:
70年代的女性穿著藍、灰、軍綠色或者小碎花的上衣,穿著藍、灰、軍綠色或者黑色的裁剪肥大的褲子。夏天也有人穿裙子,隻有學齡女孩穿花裙子,成年婦女的裙子則是藍色、灰色、黑色的,裙子上小心翼翼地打了褶,最時髦的追求美的姑娘會穿白裙子,質地是白“的確良”的,因為布料的原因,有時隱約可見裙子裏側的內褲顏色。這種白裙引來老年婦女和男性的側目而視,在我們那條街上,穿白裙的姑娘往往被視為“不學好”的浪女。浪漫的戀愛和隱秘的偷情在那個年代也是有的,女孩子有時坐在男友的自行車後座上,羞羞答答穿過街坊鄰居的視線。
防空洞是一項“神聖”任務
20世紀70年代,數以億計的民眾參與到挖防空洞的運動中,全國挖洞的總長長過萬裏長城。
1969年3月和8月,蘇聯邊防軍在中蘇邊境襲擊中國邊防部隊,引起了中共中央警惕。8月,中共中央成立了中國人民防空工作領導小組,周恩來作為領導小組長,號召廣大群眾“備戰、備荒、為人民”,加強防空工作。到了10月,林彪以“加強戰備,防止敵人突然襲擊”為由,發布 《緊急指示》,要求全軍進入緊急戰狀態,“靠山、分散、隱蔽”成為了當時建設重點工程的重要指導方針。遁入防空洞,正是“隱蔽”的一大法寶。
“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這句耳熟能詳的批語,是毛澤東關於大修防空洞的一句最著名的指示。早在1956年2月,毛澤東就表示:“地下防空室,這筆錢不能省。”70年代,在全國70多個重要的大中城市裏,數以億計的民眾迅速掀起一場轟轟烈烈的“深挖洞”群眾運動。
防空洞的開挖工作,當時由有關部門統一負責規劃實施。各單位、街道辦事處及居委會組織人力參加,作為全民義務勞動的一項“政治任務”。
1969—1973年,是“深挖洞”的第一個階段。當時隻對麵積有要求,每人半平方米。挖的簡易防空洞覆蓋層為2米,隻能防彈片。工人、幹部、學生,各行各業人民群眾都被發動起來,拿起鋤頭、鐵鍬和斧子等工具就往地下挖。大院、住房、辦公樓、商店,都成了挖防空洞的地點。有人回憶說:“企業車間的機床要轉到地下去,所以要在地下挖洞。除了單位,家裏和學校也要挖,上班的職工下班回來自己挖。回來後,不光要挖自家的,街道上還有街道的公用工程。”
所挖的防空洞裏麵一般是1米寬、2米高、頂部呈拱型。由於洞內地方窄小,挖的時候都是一二個人在裏頭用鋤頭或鐵鍬挖,挖了一段時間後,便由其他人將挖下來的泥塊搬出洞外。挖泥比較辛苦,因此,隻能輪流上陣,日夜開工,就算不停地挖,每個洞口的開挖進展,一天也隻能挖l—2米深。每挖到一定的長度後,由泥水工匠用水泥紅磚將兩邊牆壁砌成拱形加固。防空洞裏麵每隔一段距棚都安裝有照明電燈,方便人們施工和進出。
那時,小孩們都喜歡到防空洞勞動幹活,因為洞裏麵有縱橫交錯的洞口,像迷宮一樣,尤其在夏天,裏麵非常清涼。當時,參加挖洞的人根本不會考慮到安全問題,大家都認為自己是在完成一項“神聖”任務。因為在那個年代,家庭成分和表現不好的人是不會被安排來挖防空洞的。
1974—1978年,“深挖洞”工程向永久性發展。新挖的工程必須達到能防小型炸彈直接命中的要求,洞深8米,覆蓋層不少於4米。同時對原有工程進行加固,要求能夠防水、防火、防輻射。在經濟困難、百廢待興的年月裏,“深挖洞”運動受到了重點支持。原首都人防辦副主任張一民回憶:“挖洞的經費根據城市人口多少決定,1971—1978年,國家每年撥給北京兩千萬元。”
全民“深挖洞”運動開展得轟轟烈烈,全國挖洞的總長度超過萬裏長城。
1974年12月25日,時任美國駐京聯絡處主任的喬治·布什參觀了大柵欄地道網。他沿著台階式的地道口進入了地下,被巨大的地下工程所震驚。地麵陪同人員跟他解釋說:“先是各家挖各家的,然後連通起來,男女老少齊上陣,一起幹,最後成了這個樣子。”
見縫插針搭地震棚
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瞬間爆發。離唐山僅數百公裏之距的北京,震感強烈。不久後,北京的原本條條通衢的大路邊見縫插針地搭起了簡易的棚戶——“地震棚”。
1976年初冬,地震棚紛紛加固加厚,葦箔、黃泥、磚頭 (或單磚) 為牆,稻草、油氈鋪頂,柴木為簡易門窗。是年冬,凜冽的東北風穿透葦箔的搖撼和呼嘯留在了許多北京人的記憶中。直到1977年以後,地震餘波漸漸退去。
在農村,許多地方也搭起了“地震棚”。
70年代,農村的住房沒有多大變化。
上海作家王安憶曾寫過一篇文章 《房子》,回憶她70年代插隊期間關於房的故事。她去的地方是安徽淮北一個叫做“五河”的地方。她所到的“大劉莊”,被外莊人視為一個富莊,其標誌為“青磚到頂”的房子。過了有相當一段日子以後,王安憶才明白房子是分有很多等級的,最差是土坯房,然後是底下磚上麵土坯,至於磚的高度則表明著富有的程度,在大劉莊,最好的房子是青磚到頂,卻沒有一片是瓦頂的房子。
震後唐山第一批地震棚
王安憶住進了大劉莊上頭一份青磚到頂的房子。她和當地“主任”家的四個個孩子,還有一名縣城下鄉知青,全睡在前一進的三間屋,用秫秸隔成的二間屋內,秫秸外的兩間屋就是鍋屋和堂屋。後來慢慢知道,屋的間數是以屋梁為隔的,一般是用於麵積的衡量單位,猶如現在說“平方米”那樣,並不意味是獨立的房間。
八個樣板戲被八億人看了八年
70年代初期,中國人民的生活,特別是文化生活,被八個樣板戲包圍了。後來的人概括為:八個樣板戲被八億人看了八年。
這八個樣板戲是:
京劇:《沙家浜》 《紅燈記》 《智取威虎山》 《海港》 《奇襲白虎團》
舞劇:《紅色娘子軍》 《白毛女》
交響音樂:《沙家浜》
八個樣板戲更是大眾中的大眾與經典。主人公清一色的剛烈,男主角都沒有老婆,女主角都不見丈夫。往往是拳頭捏緊,嘴一抿,而後大義凜然地開唱,連搖頭晃腦都極具革命性。裝容前所未有地同化,而臉譜則精簡得讓人驚駭。
八個樣板戲的普及程度,連後來的文藝作品都很難超越,這當然與特定的政治氣候有關。八個樣板戲中的許多台詞,經曆過那個時代的人,至今難忘,比如 《紅燈記》 中李玉和唱的“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李鐵梅的“我家的表叔數不清,沒有大事不登門”。
《沙家浜》 中,大家最喜愛的仍然是阿慶嫂與胡傳魁、刁德一之間的“智鬥”。
“智鬥”這場戲,充分展示了阿慶嫂的風采,她不但具有一個地下工作者所應有的機智和敏銳的鬥爭經驗,同時也具有開茶館的老板娘所應有的八麵玲瓏、左右逢源的處事作風。
壘起七星灶,銅壺煮三江。
擺開八仙桌,招待十六方。
來的都是客,全憑嘴一張。
相逢開口笑,過後不思量
人一走,茶就涼……
這一段膾炙人口的唱段,傳唱至今,久演不衰。
內蒙古某邊遠旗縣排練的芭蕾舞劇 《紅色娘子軍》到鄉鎮蘇木巡回演出時,突然發生狀況:買不到女演員套在腿上的半透明尼龍絲襪,那時,這種絲襪本來就產得少,人們嫌其暴露性強,有資產階級味道,都不敢穿。大家最後討論,領導決定用紅墨水塗在腿上,既代替尼龍襪,又避免過分暴露,跟尼龍襪性質相似,女演員一律在腿上塗滿紅墨水上場,但見場上一片紅腿翻飛,如同女巫作法。成了紅腿娘子軍。
後來對樣板戲的爭論,也沒有斷過,肯定者有之,反對者有之。一些人還是非常喜歡樣板戲的,原因就是聽熟了;巴金則說,在聽到樣板戲重播的當晚,做起“文化大革命”噩夢。
“中國電影新聞簡報”
“羅馬尼亞電影又摟又抱,朝鮮電影又哭又笑,阿爾巴尼亞電影莫名其妙,越南電影飛機大炮,中國電影新聞簡報。”
這是人們對70年代影片的生動概括。
城市裏一般是集體組織觀看,一些青年通過看電影談戀愛、找對象,台詞都很熟了,看電影是為了消磨時光。
那時候,城市和農村都流行放映露天電影。
在農村,看一場露天電影可是一件大事,人山人海的,許多人翻山越嶺,幾十裏路趕去。夕陽西下,放映員就已經將幕布撐好,大家爭著將板凳靠近放映機的位置。放映員在調焦的時候、或者換片子的時候,一些人將手對著投射燈直揮,手影照射到幕上,很得意。碰到放映員深夜從其他地方放完影片後再來連放,那大家更是盼望得直伸脖子。
觀眾很多,幾乎將銀幕四麵圍住,後邊的爬到房頂、樹上、電線杆上,常有不小心摔傷的。有的人到銀幕背後從反麵看,沒辦法,正麵人太多。
也有小青年在看電影的過程中,一幫一幫地打群架、逞威風。
那時朝鮮影片 《賣花姑娘》 放了一遍又一遍,看的人眼圈發紅,“男的要帶兩條手絹,女的要帶四條手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