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人幫助他人會考慮幫助有沒有結果,若幫助一個沒有進取心的人,猶如堤內漏水堤外補,不僅無濟於事,反而白費了自己的精力和財力。所以進取是贏得貴人相助的基本條件。
於品海三十出頭,就躋身億萬富豪之列。他出身貧寒,靠白手起家成為商界新貴。白手起家往往要有機會,才能一躍而起,那麼是誰給了於品海這個機會呢?這個人就是《明報》創始人金庸先生。是金庸確定於品海為《明報》未來掌門人,才成就了於品海的大事業。
《明報》是新派武俠小說大師金庸與其中學同學沈寶新於1959年創辦的。當時金庸出資8萬港元,沈寶新出資2萬港元。時至今日,《明報》已是市值約10億港元、盈利約1億港元的大型報業集團。除《明報》外,該集團還有娛樂性的《明報周刊》、學術性的《明報月刊》。
1989年5月20日,在《明報》創刊30周年茶會上,金庸突然宣布辭去社長一職,隻留任《明報》集團董事局主席一職,並表示要徹底淡出江湖。
此消息一傳出,立即引來10多個財團上門洽談收購金庸所持股份一事。先後有收購專家梁伯韜與出版奇人鄭經翰合組的收購拍檔;有英國報業大亨麥士維;有香港財閥李嘉誠;有香港首席洋行怡和;還有澳籍傳媒大王、《南華早報》大股東梅鐸以及日本德間書局老板和他的顧問於品海。
於品海何許人?乃一介寒士,1959年出生於香港一山東籍的海員家庭,靠勤工儉學才中學畢業。1977年,於品海前往加拿大沙省大學政治係求學,學成後回港,不久進入金庸舊屬黃揚烈創辦的《財經日報》做國際電訊和翻譯,月薪為2000港元。由於薪金太少,他於一年後離職到富麗華酒店做職員。
1985年,於品海以20萬港元為資本,說服朋友韋家祥、麥永強等人投資80萬港元,創辦智才顧問管理公司。同年8月,於品海做成智才的第一單業務,與日商合作,發展並管理桂林的漓苑酒店。智才隻出資100萬港元,就獲得這家擁有200多個房間的酒店管理權,到後來直接成為它的控股公司。傾其所有做成的這單業務,智才獲益不菲。
後來的幾單生意,智才都是為日本財團來華投資提供服務。兩年後,智才上市,市值已達6億港元。短期內能達到這樣的業績,充分顯示出於品海的經營才能。智才後來於1991年收購了南海紡織,實現第一次大飛躍。智才在這次交易中,不但沒有付出,還套現9.75億港元。
於品海對事業十分執著,雖未能協助日本出版商談妥《明報》收購事宜,但他卻在這個過程中給“金大俠”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據某周刊稱,於品海花了多年時間,與金庸聯絡感情。他經常陪金庸看戲,吃大閘蟹,不時大談他的辦報理念,令金庸十分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