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浮萍(1 / 2)

聽了通久的話,李賢泛起一陣苦澀。年輕的王爺又何曾不明白,相比於自小便吃盡苦頭,勤加苦練的人來說,自己想要成為真正高手的希望是何其渺茫。

通久繼續說道:“無根浮萍,隻能勉強在水麵上空做掙紮,又如何能夠一飛衝天呢?”

李賢朝著老李的方向遞過去一個詢問的眼神,老李猶豫了很久,最後衝著自家公子點了點頭,沒有多餘的動作,隻是一句話便讓李賢信了七分。

老李對自家公子說得那句話就是“陛下曾在皇宮中與通久和尚促膝長談。”

雖說已經能夠確定老和尚並非惡意,不過李賢的心中還是有著諸多不解,他開口問道:“佛道之爭自古便是難題,兩家爭了幾百年都沒能爭出個是非黑白。

甚至曆朝曆代,都有打壓一個,扶持一個慣例。不過到了本朝,實行的確實不插手,不過問的態度。若你這個和尚是想通過我,來達到你們那爭出一個教義正統的心思,我勸你還是洗洗睡吧。”

李賢心中隱隱有一種預感,似乎老和尚想贈給自己之物,對自己想成為江湖高手的願望必定幫助極大。

可是九江王雖然年輕,但是自小他就明白一個道理,無功不受祿。今日他人所贈,多是對所贈之人有所求。

李賢可不想今日接受了通久的饋贈,明日便要成為佛門的棋子,為了所謂中原正統而和其他教派掙個頭破血流。世間有兩種爭鬥最為慘烈,一個是王朝之間的流血刀光,另一個便是教派之間的所謂信仰之爭。

似乎是看出李賢的掙紮,通久耐心地對李賢說道:“殿下放心,今日老衲所作所為毫無任何功利之心。”

“為什麼是我?”

“一切皆因果。”

“和尚!你就不能把話說得通俗一些,也好讓我給自己個說服自己的理由麼?”

通久思索了一陣,對著李賢說出了兩個詞:“心性,眼光。”

李賢微笑著側耳,說了一聲:“願聞其詳。”

“其實老衲今日所來,真的是為了還昔日佛門對公子的贈扇因果。不過殿下既然心有餘悸,老衲便說一說自己對於殿下的一些看法。

其一,殿下出身宮廷之中,卻能立下鴻鵠之誌,舍棄鍾鳴鼎食,遠走天下四千裏。

老衲雖未親眼所見,但是也能猜到殿下在兩年多的時間裏吃了多少的苦,受過多少罪。

單憑這一點,老衲便不得不對殿下說一句佩服。”

李賢對老和尚的豎指誇讚毫不在意,依然盯著老和尚那張滿是笑容的麵孔等待下文。

“還有殿下貴為皇家貴胄,卻能切身體會民間疾苦,從殿下在上元節大火一案中替孫家伸冤的舉動便能看出殿下心性善良。

對犯下彌天大罪的陌生乞丐依然能夠心懷惻隱,通過多日為乞丐施舍饅頭的微小舉措,循循善誘地喚醒刀疤乞丐內心深處的良知,又能看出殿下的智慧。

在曆家上下打點,幾乎做得滴水不漏的情況下,一封信招來京城大吏,一道命令鐵案推翻重審,以此看出殿下的果斷之處。

像殿下這樣,如此年紀輕輕之時便能擁有善良,聰慧,果斷這三種可貴的心性世間少見,而老衲活了這麼多的年歲,所見過的像殿下這樣的少年,無所例外皆是當世人傑。”

聽完通久的話,一旁的綠衣隻覺一陣牙酸,綠衣沒有過上元節大火案的經曆,所以聽完老和尚對李賢的評語絲毫不能引起綠衣的共鳴。

相反綠衣心中認為,老和尚不過是為了達到目的,吹捧李賢而已。心中這樣想著,綠衣不自覺地撇了撇嘴角,小聲地“切”了一聲。

年輕王爺在心中思索著通久的話,聽見有人發出聲音,便狠狠地瞪了一眼綠衣,綠衣趕忙縮了下脖子,朝著李賢吐了吐舌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