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三章:戰後波旁的海(三)波裏斯附庸國之變(2 / 2)

席玉友在戰後重返費爾馬航道,接著就和修恩多航道的大執政官簽署了協定,同意修恩多航道擁有一定的自治權,這種自治權比不上波利的莫西征服衛所,但是比起正常直轄的行省還是要高得多的。

對於這種交換,席玉友盡管非常不舒服,但也是必然要做的事情,因為這是他對波裏斯發動叛亂進軍修恩多時,與修恩多航道達成的交易。

而在之後的合作中,雙方不是沒有想過火並了對方,可是席玉友能力太出色以至於修恩多航道沒法下手,而修恩多航道占據本土優勢也讓席玉友投鼠忌器,最後這種如履薄冰的合作持續到席玉友進軍費爾馬航道時才終於結束,雙方都鬆了一口氣。

進軍費爾馬航道以後,席玉友放棄了火並修恩多航道的想法,而修恩多航道的大執政官認為此時躲在波旁這個皮的羽翼下,是對修恩多航道最好的選擇,所以雙方在之後精誠合作,直到正式建國也沒有玷汙了這種合作。

值得一提的是,席玉友建國時他的族弟塞納菲斯建議更改費爾馬航道的名稱,將費爾馬航道更改為查安理航道或者席玉友航道,一是彰顯席玉友的偉大,二是要與墮落的費爾馬王朝劃清界限。

席玉友拒絕了塞納菲斯的要求,他引用昔日卡多許一世對那些建議自己摧毀哈迪斯廣場和那波利卡宮來與舊共和國決裂時的回答:“後輩有罪,先烈何辜?”於是就如同卡多許一世保留下哈迪斯廣場的名稱一樣,席玉友一世保留下了費爾馬航道的稱呼。

波裏斯戰前最後兩個附庸國,同時位於下埃多楠半島的埃多楠與南波烏圖,可以說在這場戰爭中都是大輸家,輸多輸少程度不同罷了。南波烏圖輸得慘,丟掉了過往的所有土地,不得不去與埃多楠組建聯邦;埃多楠輸得更慘,直接亡國,結束了自己1526年的國運。

然而南波烏圖雖然輸得慘,但是你要是隻看領土來判斷的話,南波烏圖統治的領土反而還增大了。

戰前南波烏圖僅有費爾馬衛所一個行省,管轄7座主城;而埃多楠有卡多許衛所(無疑和南波烏圖的費爾馬衛所是一個套路,為了取悅波裏斯而將原名嶄新北衛所改動的)和嶄新南衛所兩個行省,共管轄14座主城。

然後在戰爭中,埃多楠對波裏斯發動了叛亂,由於起初波裏斯沒將埃多楠半島當做主戰場,再加上波利的支援,埃多楠的攻勢順風順水,戰爭第一階段快結束前更是製造了塔尼丁戰役,幾乎全殲了波裏斯的遠征軍,把南波烏圖進攻的隻剩下首都格拉文玖。

埃多楠的順風順水在戰爭的第二階段遭遇了毀滅性的打擊,特尼羅斯率領的遠征軍到達埃多楠半島,完全改變了戰局傾向,等波利遠征軍領袖拜拉多米投敵以後,埃多楠就更是兵敗如山倒了。

埃多楠倒黴了,而南波烏圖卻也沒逃得了厄運,因為早在特尼羅斯的遠征軍到埃多楠半島沒多久,特尼羅斯就發動政變顛覆了南波烏圖的政權,將南波烏圖徹底作為自己的傀儡,完全的橡皮圖章。

而到戰爭末期,特尼羅斯已經滿足於現有的土地(甚至有點管控不過來,因為對於異國來客來說,特尼羅斯可信賴的力量太少了),於是這才給南波烏圖鬆了綁,給南波烏圖的摩伊茹王朝提供支援,讓摩伊茹王朝去進攻埃多楠的邊界,荒涼的西北方。

摩伊茹王朝被鬆了綁,於是就有兩個選擇,一是在被欺騙背叛了這麼多年以後繼續聽從波裏斯的話,當狗給波裏斯為王前驅,二是聯合埃多楠反他娘的,讓波裏斯見識自己的匹夫之怒。

最後摩伊茹王朝選擇了第一個選項,去荒蠻之地和正在那裏苟延殘喘的埃多楠拚個你死我活,把自己最後的力量耗費在和埃多楠的戰鬥中。摩伊茹王朝做出這種選擇原因無他,埃多楠比波裏斯要好對付,摩伊茹王朝欺軟怕硬。

結果摩伊茹王朝實在廢柴——當然這也和不占地利有著部分關係,總之一直到戰爭結束時摩伊茹王朝都沒能完全征服埃多楠,埃多楠的殘餘勢力仍然在卡多許衛所的北方割據,那裏是遙遠的北方。

於是最後兩個勢力在波裏斯的主持下妥協了,波裏斯將卡多許衛所分割成南方的卡多許冕和北方的埃多楠冕,埃多楠需要承認自己的亡國和並入南波烏圖,作為交換可以在北方保持著完全自治。

埃多楠同意了這個提議,於是南波烏圖象征性的征服了卡多許衛所存在下去,並又擁有了2個行省。

然而,如今的南波烏圖從由南波烏圖人占據絕對優勢的國家,變成南波烏圖人隻占據15%,埃多楠人占據絕對優勢的國家。主體族群人數如此之少,南波烏圖隻能更加依賴自己的宗主國,而這也是波裏斯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