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1970年年末波特盧就基本占據了瓦格拉衛所,等到1973年時,全瓦格拉衛所的抵抗都趨於平靜,波特盧真正的征服了瓦格拉衛所。
畢竟,瓦格拉衛所之所以過去能存在千年,是因為他的敵人始終是山脈之外的印哥納,而從海上登陸的波旁是他的盟友,如今情況完全顛倒過來,瓦格拉衛所豈能幸免?
而三國“獨立同盟”沒有料到的是,波特盧的歪腦筋並不止這一點,早在1970年的時候,波特盧就在謀劃一件腦洞大開的事情,等到1972年時,謀劃完成,謀劃的主角閃亮登場。
大曆1972年,印安地吃驚的得到一個消息,自己東邊的鄰居,哥尼格塔,對自己宣戰了!
哥尼格塔貿易起源於大曆1844年,主要是那幾個能航海的波係國家,借用印安地的港口通往哥尼格塔,而印安地在此之中收取中介費。
可是隻看著波係商人借用自己港口往東方開去,自己隻能收取中介費,時間久了印安地就不滿了,於是一些腦洞大開的貴族突發奇想,覺得如果開辟一條陸地商路,豈不是就能更好的賺錢?
於是從1868年開始,印安地就開始了被後世稱之為“探路時代”的時代,為了能與哥尼格塔直接接觸,更好的開戰哥尼格塔貿易,許多印安地貴族和探險家向東邊進行探險,探索可能的道路,在這過程之中,無數簡陋的城鎮被建立起來。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整整25年的探路,到了1893年時,印安地終於和哥尼格塔接觸,雙方在陸路接觸點上建設了專門為貿易而展開的城市,就這樣,印安地也可以通過陸路運輸,來享受哥尼格塔貿易了。
然而等到這次“來德祿戰爭”中,哥尼格塔卻對與印安地接壤的領土產生了窺視之心,再加上有波特盧煽動,於是哥尼格塔悍然對印安地宣戰,宣稱波特盧管教自己的行政區,印安地無權幹涉,為了維護國際正義,哥尼格塔需要站在正義這一方。
這下,輪到印安地享受被兩麵夾攻的滋味了,比波特盧更糟糕的是,印安地沒有波特盧那麼雄厚的資本。
印安地這艘船要翻了,一些印瓦特人看到了這個跡象,於是他們起了騷心思,而已經逐漸老去的特愛維西核心英靈薩爾塔知道,卻不想阻止他們。
這就是英靈轉世的好處,英靈是不斷的轉世的,而且可以在死後選擇轉世的目標,這確保了英靈即使在這一世失敗,也能轉世到下一世勝利者的陣營中。而此時薩爾塔看不到印安地勝利的可能,所以他覺得,倒戈也是不錯的選擇。
大曆1974年,在波特盧的煽動下,特愛維西核心的部分印瓦特人發動政變,將特愛維西核心風暴主教薩爾塔趕下台,這一部分印瓦特人上台以後,隨即宣布“投奔正義,與邪惡分離”。
大曆1978年,日暮途窮的印安地簽署了投降書,宣布隻要能不讓自己亡國,願意對哥尼格塔與波特盧投降。而基本核心在哥尼格塔地域的哥尼格塔也不願意和印安地結為死仇,所以支持印安地的請求。
至此,“來德祿戰爭”算是初步了解,隻要等最後的簽署和約就可以蓋棺定論,而南部戰線也是風起雲湧。
布拉亞鬆對布托克西故地的統治是極其失敗的,尤其是對布托克西半島南端那些布托克西根深蒂固之地,出於對“第一次托克西戰爭”中拿須體係的恐懼,布拉亞鬆摧毀了當地的航海業,確保不出現新的拿須體係。
並且由於羨慕布托克西所擁有的航海技術,布拉亞鬆對當地的航海業展開了毀滅性的榨取掠奪,這使得當地居民大量失業,對布拉亞鬆統治的不滿也與日俱增。
在這種有利的條件下,布托克西於大曆1975年結束在瑪茲島的流亡,以“莫曼多登陸”為旗號,打開了重返布托克西半島的攻勢。
失去了,才懂得珍惜,明白布拉亞鬆是多麼混戰的政府,才懂得布托克西是多麼寶貴,所以布托克西登陸時享受了一把提壺攜漿以迎王師。
而結束對印安地戰爭的波特盧,可以將大量的軍隊抽回南方,邁席卡與烏爾奇麵臨的壓力與日俱增,這時候布托克西又有和波特盧走近的跡象,於是到1980年時,五個國家開始站隊。
布拉亞鬆與烏爾奇、邁席卡結為同盟,波特盧與布托克西結為同盟,“第二次托克西戰爭”,迎來了最後一個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