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鬱悶的同行(下)(1 / 2)

為了此事,不少人抱怨李半仙心黑,一點都不為老百姓著想。每一次聽到這種言論,李半仙都會嗤之以鼻。在他看來,反正都是蒙人,幹嘛不找有錢的人蒙?而且那些負擔不起高額費用的老百姓,也根本不用擔心受騙。很多時候,李半仙甚至一大俠自居,他認為自己的行為與古代那些劫富濟貧的大俠有很多相通之處。兩者都是將富人作為目標,兩者都是采用了不正當的手段,隻有結果略又不同,那些大俠都是用劫來的錢財救濟貧民,而他卻是中飽私囊了。

本來李半仙生活的消遙自在,不但可以隨時享受城市裏麵的紙醉金迷,還可以輕而易舉的賺到不菲的收入。可惜的是,這種好日子似乎一去不複返了,王小山的出現徹底斷送了李半仙的“錢途”,也難怪他心懷憤恨,鬱悶不已了。

以往的時候,李半仙的手機總是響個不停,那些上層社會的名流人士,經常會打電話給他來預約時間。而他則總是找些借口來推脫,吊足了對方的胃口,隻有那樣他才能獲得最大的收益。除去技術方麵的問題,單單是對顧客心理的了解方麵,李半仙絕對可以算得上是高手中的高手。

現在倒好,王小山的異軍突起直接將李半仙逼上了絕路,所謂風水輪流轉,一代新人換舊人,李半仙的時代宣告結束,他往日的威名也成為了曆史。

像李半仙這樣的家夥,可以說是省城裏麵的地頭蛇,與黑白兩道都有一些牽扯不斷的聯係,因此在王小山開張的第一天,他就知道了這位新人的存在。不過那個時候,李半仙顯然沒有將此事放在眼裏。王小山的年輕讓他犯下了不可饒恕的錯誤,那便是輕敵。

在李半仙看來,年輕的王小山就像當初的自己一樣,走投無路之下,幹起了騙人的勾當。對此,李半仙根本無須擔心,一個沒有真才實學的“騙子”,完全沒有可能動搖自己在省城的根基。李半仙認為,自己那多年以來營造出的名聲,足可以堵死王小山發財的道路。

近年來,總有一些所謂的高人來到省城,以神相的名義蠱惑人心,從而達到斂財的目的。但是這些人無一例外全都失敗了,原因就是李半仙的存在。在這些冒牌的相術大師麵前,李半仙可謂是一支獨秀,他那苦練而來的觀人能力,可以讓他輕易地看透對方的虛實。如此一來,勝負已然分明,那些所謂的大師都隻能慘淡撒收場,灰溜溜地離開了省城這塊寶地,而李半仙的名頭也因此而越來越響亮。

由於這樣的事情經常發生,所以李半仙才有了見怪不怪的感覺。於是他便依據自己的經驗,將王小山也歸入了騙子的行列。誰料想,終日打雁也會被雁啄了眼,以李半仙的火眼金睛也有看走眼的時候。

身懷相門秘術的王小山絕非那些所能比擬,他所缺少的僅僅是一個證明自己的機會。而周宇的病症是一塊絕好的試金石,順利通過了這次考驗之後,王小山終於成名了。

也許有人會懷疑王小山的本領,認為有關他的事跡不過是炒作而已,但是在省城這塊風水寶地之中,還沒有人會懷疑周定邦的言論。作為上層社會裏麵的佼佼者,周定邦向來是說一不二,那他古板倔強的臭脾氣與他那超強的經濟頭腦一樣出名。既然周定邦都信服王小山的本領,其他人還有什麼可懷疑的呢?

有了周定邦帶頭之後,其他千萬富豪們也不甘示弱,都想找王小山這位年輕的相術大師來討教一番。一時之間,省城之中刮起了一陣相術旋風,被譽為布衣神相的王小山無形之中成為了所有人眼中的焦點。

漸漸的,人們從王小山的身上發現了許多的優點,他是那樣的淳樸,那樣的謙和,在王小山的眼中,每個人的地位都是平等的,從來不會對那些有權有勢的人另眼相看。

王小山很低調,他從不會口出狂言,大放厥詞,也不會得意忘形,藐視眾生。從始至終,他的表現都是那麼平淡,好像一株生長在原野之中的小草,簡單而平凡。

王小山不貪財,他接待的每一位顧客都會得出相同的結論,雖然還沒有達到那種視金錢如糞土的地步,但也決沒有收斂錢財的意圖。

不為名,不為利,不為權,不為勢,所有的人都很奇怪,王小山究竟追求的是什麼。他們從來也沒有想過,還有人可以擺脫這世間名利權勢的束縛,很多人拚搏一生,奮鬥一生,不就是為了這四個字麼?

對於未知的事物,人們通常會產生兩種情感,一種是恐懼,另一種是好奇。而對於王小山的事情來說,人們的好奇之心遠遠大於恐懼。因此,那些去找王小山看相的人之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帶著好奇心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