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南美足球複興(1 / 1)

南美足球複興

卷首語

引文:當歐洲完全成為世界足球中心,歐冠彙聚天下群豪已成氣候時,世界杯上南美才俊倘能形成一次本土逆襲,這對世界足球的均衡發展,未必不是好事。

聯合會杯決賽前,巴西環球電視台對前往觀戰的德國國家隊領隊比埃爾霍夫進行了一次采訪,德國人對2014世界杯做出了一個著名的預測:“這是屬於南美的一屆世界杯……歐洲球隊不可能在這裏獲勝。”

比埃爾霍夫觀摩聯合會杯,同時擔任的還有為德國隊打前站的任務,他如此的直言不諱,讓很多人覺得不可思議,德國人從來都不會輕言失敗。然而聯合會杯決賽結束後,當東道主完勝西班牙隊,歐洲群雄都有些兩股戰戰。在巴西的巴西隊,向來都是最難以戰勝的,不過對於歐洲列強而言,東道主的強勢,隻是挑戰之一,如何能盡快適應巴西的氣候、地理和人文環境,並且盡快找到自己的競技狀態,是2014世界杯球場之外的挑戰。

這樣的挑戰,在比埃爾霍夫看來有些過大。

巴西國土麵積之大,在二戰之後的世界杯,隻有1994年的美國可堪比擬,而在美國,恰恰是巴西隊奪冠,添上第四顆星。龐大的領土麵積,自然會有複雜的氣候條件,北部的酷熱,同一時間在南部卻可能低溫。高溫世界杯,從來都不是歐洲球隊所能適應的,因為歐洲的職業足球賽季,自二戰之後培育成熟,幾乎全都是跨年的回避夏季的秋冬春三季賽季。1994年在美國大陸東西兩岸間飛行,為了適應歐洲觀看比賽習慣,而選擇讓一些比賽包括決賽在美國時間中午開球,簡直就是對參賽隊的摧殘。巴西世界杯上,下午兩點開賽的比賽,都會是歐洲球隊的噩夢——聯合會杯三四名決賽的比賽時間,就是下午兩點,那是意大利和烏拉圭都不願重複的賽事。

氣候反差之外,一個龐大的國家,會讓適應賽程的旅行挑戰巨大。巴西不是一個內陸交通發達的國家,過去這個夏天形成的全國性抗議風潮,很重要原因便是對政府在公共交通設施上投入的滯後。一支有望在世界杯上有所表現、進入淘汰賽階段的球隊,至少需要反轉於三個城市,哪怕是專機旅行,也不可能像歐洲那樣便利從容。每一個細節都可能影響到球隊的備戰和狀態,例如一件丟失的行李、一次在機場因為延誤而長達數小時的候機。

歐洲足球因為職業化程度高達,術業專攻的細節分配早已井然,球員和球隊也在俱樂部的細致管理和照顧下,不需要顧及一些細節問題。所以11年前羅伊·基恩憤然在火線退出愛爾蘭隊,就是因為國家隊在韓國的一些訓練和休息細節上,服務得不如曼聯好。然而去到巴西之後,歐洲列強幾乎都會碰到一些他們在歐洲不可能想像的問題。這些挑戰或許簡單,或許隻是一些細枝末節,卻足夠影響到球場上的競技水準。

比埃爾霍夫如是看,我前後采訪過的穆裏尼奧、胡安·馬塔、斯科爾斯、歐文、皮雷斯等歐洲足球人,幾乎都對歐洲球隊的巴西之行心存忐忑。當歐洲完全成為世界足球中心,歐冠彙聚天下群豪已成氣候時,世界杯上南美才俊倘能形成一次本土逆襲,這對世界足球的均衡發展,未必不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