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淩出生在北方的一個家境不錯的農民家庭,家中排行老大,下麵還有一個弟弟。林淩是在醫院出生的,那時候在醫院出生的孩子極少,更別說是一個農村的孩子。林淩出生的時候不但然不像那些帝王將相一樣天降祥瑞,反而是天降浩劫—剛一出生就沒氣了。護士把他放在氧氣艙裏,並且告訴家人說存活的幾率極小。
最終林淩還是活了下來,不僅活了下來而且身體非常健壯,不過令大人們擔心的是那時候的小林淩不會哭,不會鬧,即使是把他扔床上自己躺著也這樣,這讓很多人都很揪心,林淩的姥爺甚至斷言這孩子長大了絕對是個傻瓜。
長大以後的林淩不僅不是傻瓜,反而是村子裏出了名的聰明孩子,上小學的時候考試總是前兩名,連第三名都沒得過,在大街上一走那真是人見人誇,就連自己的弟弟也說我哥就跟葫蘆娃一樣聰明,多年以後林淩想起了這句話覺得十分溫馨。
家境不錯,人有聰明,林淩的童年應該很快樂,事實卻是完全相反,因為林淩的父親。林淩也不知道該怎麼說對父親的感覺,這麼說吧,林淩一直認為自己是那種泰山崩於前而麵不改色的主,他26歲的時候因為了做夢夢到了父親而被嚇出了一身冷汗。
林淩家祖孫三代可以說是代表了典型的三代人,林淩的爺爺十五歲就去北京當學徒,從小被灌輸的就是誠實、守信、奉公、守法這一類的信念。林父則代表了改革初期最早下海的那一批人。兩個人的衝突的差異從下麵這件事就完全可以看出來:林淩的爺爺是國企工人,因為那個時候有接班這個說法,就想辦病退讓林淩的父親接班,畢竟那是個鐵飯碗,不過林淩的爺爺無論怎麼說這個退休就是辦不下來。林父知道以後去了一趟北京,塞給那個醫生200塊錢以後一天就把事情給辦完了。這讓林淩的爺爺目瞪口呆,一個勁的說GCD難道已經腐敗到這樣了?林父則是一個勁的譏笑父親死板。等林淩的爺爺退休回到家之後,兩個人更是經常吵翻天,那架勢根本就不像是父子。
林父在沒接班之前做過很多小買賣,從來沒賠過。林父18歲的時候每天早上四點鍾起床,用自行車馱著200斤小米去一百五十公裏外的北京賣。幾乎每天都會在晚上7點半之前賣完,聽一段收音機裏的評書然後回家,每天如此一直做了三個月。林淩認為這件事最能詮釋他父親的能力。
之後林父接了班去了北京,剛去北京的時候那些北京人看不起他,總會有意無意的擠兌他讓他出醜,結果林父用了一個星期的時間把那些人全都收拾的老老實實,等到89年的時候林父毅然決定停薪留職,這一下徹底震死了廠子裏那幫人。
家裏對他倒是沒什麼意見,即便是有也沒人說,他早已經是一家之主了。停薪留職以後林父做起了高壓電器的買賣,全國各地到處跑,在家的時間比較少,回到這家之後也是去找同行探討一些關於買賣的事。
因為林父的勤奮認真,買賣做得很不錯。事業的成功讓原本在家裏就說一不二的林父變得更是獨斷專行,他隻要覺得別人辦事不對了,不是辱罵就是譏諷,家裏一共六口人,五個人都受不了他。林父從14歲開始當家,那時候家裏條件不行,隻能是省吃儉用過日子,這個習慣林父即使到了後來有錢了也一直保持了下來。林父常說,吃差點,穿孬點不丟人,遇到事拿不出錢來那才叫丟人。他這麼要求自己,更是嚴格要求下一代。作為家庭希望的林淩自然是首當其中。
個性要強的林父望子成龍,不僅要求兒子在學習上出眾,在生活上要勤勞儉樸,有眼力,會辦事,而且總是拿他知道的最高標準來要求兒子。一旦林淩做的不行了,沒別的,就是一個勁的辱罵兼挖苦。
林淩一直是個老實孩子,不招事惹事,打架罵人更不會有他,他犯得錯誤基本上全是因為貪玩,這些事情一旦暴露以後,林淩為了免於責罵基本上就是編瞎話找借口,想希望憑借這個蒙混過去,顯然這個是不行的。
可以說貪玩是小孩子的特權,也可以說林淩是那種典型的好了傷疤忘了疼,反正這些年來貪玩犯錯,企圖說個瞎話蒙混過去,然後被揭穿痛罵或是暴打一頓的戲碼就成了一個常年曲目。對此林父感到十分不理解,為什麼明知道蒙混不過去還要說?關於這個問題林淩的母親對此頗有見解:你就是告訴他,你也好受不了,有時候甚至是你不告訴沒事,你告訴了他反而要壞事。
林父現在知不知道這個答案林淩不清楚,不過林淩知道他犯得這些錯誤在父親眼裏其實就是一個—沒聽自己的話。林父這些年一直是順風順水,從來沒失敗過,這給了他一個錯誤的認知——我覺得正確的那就是正確的,你要是跟我反著來,你就是自取滅亡。
林父做買賣每年要最少出差兩次,一次一個月左右。除了不在家的這段時間,其餘的時候林父是抓緊時間,加大力度,不知疲倦的矯正兒子的看法,灌輸自己的觀點。
林父基本上一到吃飯的時候就會教育林淩一頓,喝了酒之後更甚。值得慶幸的是林父一年隻吃一頓早飯—大年初一的餃子,不幸的是他隻要吃飯就一定會喝酒。一把生花生,一杯二鍋頭,一通說教,這是林家飯桌的最大特色。林父小學沒畢業,肚子裏沒什麼學問,隻能說自己以前的生活是多麼多麼苦,你現在的日子是多麼多麼好,要珍惜,說完這個再把林淩以前犯得錯誤挑出典型的幾個再討論一遍,這種情況從亞特蘭大奧運會一直持續到了北京奧運會前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