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航海日誌(3 / 3)

氣象數據可分為氣候資料和天氣資料,我麵前的屬於前者,它通常所指的是用常規氣象儀器所觀測到各種原始資料的集合以及加工、整理、整編所形成的各種資料。

和後者不同的是,氣候資料是長時間序列的資料,而天氣資料是短時間內的資料。這表明日本人曾長時間的觀測某一地點的氣象變化,這不得不讓我聯想到這片區域。

整理了一會我發現這種工作量我一個人短時間根本完不成,隻好把還在研究控製台的陳在海叫了回來,兩個人一起這工作馬上就有眉目了。

我們汗流浹背地整理了幾個小時,總算是能看出這東西的大致樣貌了。

首先這些數據記錄得極為詳細,天氣的變化記錄是一天為單位測量,雖然中間少了很多數據,但不影響我們對大局的把握。

開始的時間是1939年,幾月我們無法判斷,因為缺少的資料太多了。但這一點就可以說明很多問題了,那篇日記也說他們在1939年開始在這裏駐守的。日本人曾在某個地方持續不斷地觀測氣候,這在戰爭中是很不合理的。

這些資料不僅費時費力,為此建設各種類型觀測站的花費更不是個小數目。這些資料不能當成武器,也不可使拿到談判桌上去威脅盟國。

除非是有必要這麼做的,這片地區有價值讓戰爭中的日本消耗大量資金來觀測。

最重要的是我一直以為被觀測的區域,一定會是我們所在的這片地區。然而結果卻讓我大吃一驚,無論怎麼看,濕度,溫度,風力,一切的一切都表明觀測的這片地區絕對不是山區!

在我看來這地方更像是某片巨大的海上才會出現的數據。

“你怎麼看?這些數據不會是......”我問陳在海,“怎麼樣也不至於吧?”

“老蘇你想的沒錯,怎麼看這都隻能是海上才有數值。這東西是在某片海上測得的。”她篤定道。

我心裏還是有一絲掙紮,希望這些東西隻是我們看錯了,“話也不能這麼說吧,像這種氣象,很大湖不是也有可能嗎?”當然如果真有這種湖,那它的麵積一定不會比渤海小上多少,這些我都很明白,但這種天方夜譚的事情任誰都不會那麼簡單就接受的。

在林海的深處建這麼一座有氣象分析能力燈塔就已經夠奇怪的了,現在還讓我相信這座塔一直子在分析不知道從哪來的海域的氣象數據,這絕對超出我的接受範圍了。

我們都是經過專業訓練的技術員,我們的專業被用在如此匪夷所思的地方,我真是連做夢都沒想到!

“老蘇我能理解你的感受。”陳在海喃喃道,之後他又從一旁的文件堆裏掏出了一個筆記本遞給我:“那你再看看這個吧,隻看封麵就好了,全是日文,咱們看不懂的。”

我狐疑地看著她交給我的筆記本,很厚,拿在手裏感覺得出很有分量。

而封麵上手寫那幾個字我到現在都難以忘懷。看到那級個字時,我感覺自己仿佛被沉到海底一樣。

日本有很多字都和漢子一樣,有些表達的意思都很相近,而我在封麵上看到的這幾個字正好全是漢子。

封麵上是這麼寫的:

航海日誌

關.東.軍遠東方麵特殊潛地航行部隊582分隊

日向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