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氣象局(2 / 2)

事情就這麼不了了之了,當時的我們自身難保,這隻奇怪的隊伍很快就被所有人遺忘。我們也被收編,就在這期間我第一次聽到氣象這個名詞,原來這個機構是一直是一個氣象研究部門。

中國氣象學的曆史很多人都不清楚,這畢竟屬於專業範疇,許多人對於氣象的了解僅限於天氣預報,這裏我引一段說明便於理解。

中國最早的氣象資料與其作為半殖民地的曆史密切相關。中國中心氣象期的氣象資料是英國人觀測的。

為了氣象研究的便利,英國傳教士將氣象觀測這一技術帶入中國,1869年,他們建立氣象站。1905年,日本測候所建成,1907年開始完整地記錄氣溫、降雨量等,中國比較完整的氣象資料記錄由此開始,至今整整一百年。

1930年,英國建立了海關測候所。從1930年至1938年的氣象資料,由英國測候所提供。在此階段,中國人也開始參與氣象觀測。1938年,由於抗日戰爭的爆發,氣象資料由此中斷。

氣象資料上,1938年至1946年這9年的氣象資料仍是空白。抗日戰爭結束後,1947年,國民政府建立了二等測候所恢複氣象觀測,1948年改為頭等測候所。1957年,氣象局正式成立。

從這一年開始,氣象預報才開始正式對社會發布。建國初期,氣象探測網點十分稀疏,專業人才奇缺,預報業務極其薄弱,氣象服務單一。

許多主要技術人員都是從國民黨投降來的,我就是其中之一。似乎因為之前在氣象部門呆過的原因,至少當時我是這麼認為的,我成為了中國氣象局的第一批工作人員。

一切幾乎都是從零開始,沒有經驗沒有設備,那時中國的技術和設備大部分都是從蘇聯引進的,麵對大胡子俄國佬的那些設備說明真的是一個頭兩個大,還記得當年我是一邊吃著窩頭一邊學著俄文。

氣象這個詞對當時的中國人來說還是很陌生的,用通俗的話來說,它是指發生在天空中的風、雲、雨、雪、霜、露、虹、暈、閃電、打雷等一切大氣的物理現象。

就這樣我們上午聽蘇聯專家講專業知識,下午集體學習俄文,晚上練習操作設備。中國第一代技術人員都是這麼過來的,對於我們來說沒有知難而退這個說法,因為我們真的無路可退......

這是一段艱苦的歲月,但也僅僅是艱苦,那時的我並不知道,這和我們之後幾年經曆那些事比起來什麼都不算。我更不會預料到我以後的生活會變得如暴風肆虐的海上孤舟一般無助,但這都是後話。

就這樣我平靜地工作了七年,經過數年的發展探空站達到69個,高空測風站65個。初步建成了氣象通信網絡。與中國科學院合作先後成立了聯合天氣分析預報中心和聯合資料室,建立了天氣預報與氣候資料業務。

形式一片大好,711、713天氣雷達網也開始建設並初具規模,氣象衛星事業也開始起步,衛星雲圖也開始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中,野外觀測的壓力也越來越小,如果沒有那件事情我會一直這麼平靜。

但命運往往喜歡捉弄人,更是具有深深地諷刺意味,這些都是我幾十年積累下來的經驗,你越是想逃離名為命運的枷鎖,它就會把你累得越緊,直到你筋疲力盡也不會放過你......

你所做的一切名為反抗的掙紮,不過是讓你越來越陷入命運這個泥潭無法自拔。

我總是在想如果我不以鵬為名,也許就不會進這個所謂的氣象局了吧?那王天師所說的以天為鄰原來就是這個意思。

我不是一個迷信的人,那個年代崇拜的是堅定的唯物主義,打到一切怪力亂神。我們看的是語錄,相信的是共產主義思想,我們堅信我們的行動會救萬民於水火之中。

所以當我們這群人遇到唯物不能解釋的事情時也是最無助的,最受打擊的,這種感覺無異於毀天滅地。

一切始於我成為新中國氣象員的第8個年頭......1964年一張改變了我人生軌跡的氣象雲圖出現在我麵前,突然地,毫無預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