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平縣,北城門。
郡守陽終,領著遼東郡守府諸位官員,各縣鄉屬吏五十餘人,聚集在北城門,人群外圍是二百名郡兵,士兵手中執著武器,分列兩隊,遠看還是有些威武之勢的。
每年開春,作為大漢邊郡的遼東郡都會有幾項固定的工作要做,比如現在遼東郡要迎接扶餘國派來的通好使團。扶餘國被烏桓、高句麗、肅慎、沃沮四種勢力環繞,連年征戰,為了在這四種敵對勢力環繞的環境下生存下去,扶餘國曆代國王都是采取與大漢通好這種外交策略的。
大漢朝廷也樂於接受這種主動示好的外族,以彰顯朝廷臉麵,所以扶餘與漢廷這種外交好友的關係已經延續五十餘年了。
陽終仍是一副不鹹不淡地表情立在地上,心裏卻是一百個不願意,抱怨著這次扶餘使團的遲到,抱怨今天這風刮得有些大,更抱怨著這站立許久,也不能讓自家仆役幫著捶捶腿,著實難受得緊!再看看原本自己預計會有一百多名官員、富紳、鄉老前來的人群,此時隻有不到五十人,恨得是牙癢癢,將那些本應該來,而沒有前來的各個人物是挨個罵了一遍,暗下決心,這次事了,要好好收拾這幫皮子緊了的貨,這幫吃裏扒外的東西,真以為自己要告老還鄉了不成!
尉若雨在馬車上,努力將小腦袋探向高處,她恨不得早早看見襄平城的,原本以為會很順利的一處出訪,竟磨磨蹭蹭的在路上耽誤了七八天。不由得使團不降低行程,一方麵雖然此時冬雪日漸融化,但是道路還沒有完全開化,車馬的速度並不是很快,另一方麵,以為使團中突然多出了扶餘國的小公主,負責使團護衛工作的東不蠟,調整了護衛的部署,將保護的重點全都放在了尉若雨身上,導致隊伍行進的速度極慢,原本五天的行程,延後成了八天。
襄平城北城門外,有大梁水繞城而過,橫跨在大梁水上有一座橋,將被大梁水隔開的南北兩岸連接起來,陽終這一群遼東郡官員們便站在橋梁的南岸等待著今年第一批扶餘國來使們。尉若雨所在的扶餘國使團們便從這北岸通過橋梁走進襄平城,便算是正式開始今年的通好工作了。
擔負使團護衛工作的扶餘國將領東不蠟,繃緊的神經終於是要放鬆下來了,這幾天下來,東不蠟整個人瘦了一圈還多,原本肥膩的臉上此刻竟有了皮膚鬆弛的跡象,牛鈴般的雙眼此刻水腫著,這真是一趟苦差事,原本很隨意的一次例行出訪,變成了公主的武裝巡遊。別人或許不知道尉若雨的分量,他東不蠟自己可是很清楚這位看似文靜端莊的小公主在尉仇台心中的地位。這次出訪整個使團都可以出事,萬萬不能讓國王最心疼的小公主出事啊。
使團的先導人員已經踏上了木橋,正極其端正地向著遼東郡官吏們一步一步地走去,東不蠟駐馬在北岸大梁水邊上,倒提著自己形影不離的長槍,注視著這木橋兩邊的一舉一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