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 創新案例(4)(1 / 3)

總之,入世來之不易,認真研究、作好準備、發展壯大自己才是最重要的。要提高自己的競爭力,才是最根本的。我們要變壓力為動力、變挑戰為機遇、變弊為利,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提高政府管理水平,不斷提高企業的生產技術與經營管理水平,提高產品質量檔次,進一步增強我國的國際競爭力,迎接我們的將是一個充滿希望的明天。

思考題

1.紡織企業如何根據實際情況正確麵對加入WTO的機遇和挑戰?

2.作為企業管理者,如何進行管理創新、技術創新和人才創新?

3.談談紡織產品與環境保護的聯係。

關於環保產業創新的思考

吳曉紅

摘要

通過分析我國現有環保產業的發展現狀,指出我國環保產業雖然得到迅速發展、壯大,但仍存在許多不足之處。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我國政府出台許多政策大力支持環保產業的發展,加之幾十年發展所遺留的環境問題,都為環保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的曆史機遇。要想把握住這新的機遇,必須在觀念上、科學技術上、體製上、產業結構上及投資方式上等方麵進行創新,才能迎接新世紀的各種挑戰,使我國環保產業取得跨越性的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環保產業得到了迅速發展並已初具規模。“九五”期間,我國環保產業一直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年增長率為15%~20%,高於我國同期國民經濟增長速度,2000年,全國環保產業總產值1080多億元,占同期全國工業總產值的0.77%。然而就總體而言,尚不能完全適應經濟建設與環境保護的需要,存在著產業結構不合理、技術開發能力弱、產品技術含量低、投入不足和投融資機製不健全等問題。在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下,特別是麵臨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挑戰,環保產業如何通過創新來提升自身的競爭能力是擺在我們麵前的一個非常嚴峻和緊迫的課題。

一、環保產業發展現狀

環保產業是指以防治汙染、改善環境為目的所進行的各種生產經營和服務活動,從可持續發展角度看,還應包括本身無汙染也不產生汙染的綠色工業。

經過近20年的發展,特別是最近幾年來的快速發展,我國環保產業目前已有一定規模。

環保設備(產品)的生產製造能力達到250多萬台(套),工業固體廢棄物的綜合利用量達到了3億多噸,綜合利用率為48%,初步具備了生產大多數水汙染治理設備、大氣汙染控製設備、固體廢棄物處理處置設備、水處理藥劑和部分環境監測儀器的能力,同時環境評價、環境谘詢等環保服務業也正在逐漸形成。

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環保產業仍存在許多不足之處。

首先,產業規模小,結構不盡合理,缺乏骨幹企業,技術含量低,配套性差,標準化、係列化程度低等問題。例如,汙水處理的一些關鍵設備和技術基本上依賴進口,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缺少大型的成套處理設備,自動化在線和快速監測儀器開發方麵的高精尖儀器設備幾乎全部依賴進口等等。

其次,我國環保行業尚未建立有效的科技創新機製。我國環保領域的科技投入基本上來自政府,國內企業或是缺乏足夠的實力,或是科技投入意識較差,尤其是缺乏長期的風險投入意識,造成企業科技創新能力差,基本上不具備自主開發新產品的能力。而擁有環保新技術研發能力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由於科技成果轉化的渠道不暢通,利益分配機製不健全,很多已有一定基礎的成果遲遲不能轉化,未形成投入——轉化——再投入的良性循環。

第三,環保產品的公益性、社會性決定了環保產業的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技術引導和市場規範,即便是在市場化程度很高的發達國家,政府都十分重視對環保產業的市場引導、宏觀調控,而國內尚未形成明晰的有利於環保產業發展的管理、政策體係與環保規範,沒有行之有效的宏觀調控政策。

二、環保產業創新的新機遇

從政策上來看,《國務院關於環境保護若幹問題的決定》、《關於加快發展環保產業的意見》等文件中都提出,要把環保產業作為各地區和有關部門重點發展領域,一方麵要加大投資力度,各地區可以結合本地區實際情況,製定地方性的優惠政策,如在財稅政策方麵,對資源綜合利用減免稅的優惠政策,又如綜合利用產品減免增值稅的優惠政策等。

另一方麵要不斷提高環保標準;我國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十五”規劃也確定,今後五年,我國將投資7000多億元用於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預計此舉將拉動我國環保產業總產值以年均15%左右的速度迅猛增長。到2005年,我國環保產業總產值將達到200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