彥火:作家與作家緣分
專題
作者:桔子
彥火(1948-),原名潘耀明。香港知名作家,編輯家,出版家,現為明報出版社、明窗出版社及《明報月刊》總編輯兼總經理,香港作家聯會執行會長,香港藝術發展局藝術顧問。
他祖籍雖在福建南安,但離家太久,早已一口流暢粵語。在香港,潘耀明一直從事傳媒與文化工作,曾供職香港《正午報》、《南洋文藝》、香港三聯書店、直到現在的《明報月刊》,紙媒第一線的經驗使他得以保持與時俱進,也打下較深厚的文字根基。
他與金庸亦師亦友。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他接到金庸手寫聘書,出任《明報月刊》的總編輯兼總經理,兩年後《明報》上市,《明報月刊》受到市場衝擊,潘耀明早先在美國紐約大學所念出版管理學和雜誌學便派上了用場,努力使這本刊物在文化與市場之間取得平衡。為金庸工作的這段經曆,更拓寬了他的人文視野。
有人讚他在文化交流中充當著“橋梁”的作用,是“巨人的肩膀”:他曾主編出版了大陸、台灣、香港及海外四套文叢;在《當代中國作家風貌》中評論了許多著名作家;更重要的是,他與各界作家廣交朋友、撰寫成文,成為讀者們認識這些作家的珍貴資料。這既與他擔任《明月》的編輯有關,也是本人性格使然。學者劉再複寫過一篇文章,稱他是“香港的宋江”,潘耀明說:“實在過譽了,我是生性喜歡結交朋友。”
說起他結識的作家自身的氣質與筆下文風,他說:“人如其文少,文與人迥異多,前者大都指文品,在商業社會,文品與人品往往互為脫節,也是令人慨歎的事!”他也並不認為排行榜和獲獎與否是一部好作品的判斷標準:“排行榜、獎狀隻能說明一時一地作品的價值,並不一定代表作品的最高價值。記得諾貝爾文學獎評審委員馬悅然教授曾說過一句話,諾貝爾文學獎並不是世界冠軍獎。諾貝爾文學獎固如此,其他的更不用說了。特別是劣幣驅逐良幣的今天,恍如萬裏黃河,泥沙俱下!時間是最好的驗證。”
2012年,潘耀明在香港城市大學舉辦了一次《現代文人書畫手劄特展》,反應極佳。之後,他在去年北京文代會上與現代中國文學館館長陳建功談起,他很感興趣,表示現代中國文學館可為他舉辦一次展覽,並希望他寫一部相關的書。他認為:“作家私人信劄,分兩部分,一部分是閑話家常或涉及私生活的,含有穩私性的;一部分是談論文學因緣,文壇逸事的。前者刊登宜小心,後者供諸後人參考,具史料價值,功德無量。”
《台港文學選刊》也將分幾期連續刊出他的這些收藏。
潘耀明先生總是令我想起剛剛去世的上海《萌芽》雜誌總編趙長天老師,同為文字工作者、期刊編輯的他們,一個鼓舞、培育了無數少年青年作家、為他們創造了難得的寫作環境與平台,另一個則廣結文緣,透過他的眼與筆,我們看到許許多多現代文人的遺珠碎片、與日常肖像。他們都是與文有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