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論電視問政對公共領域的建構(2 / 2)

2.重視主持人作用,引導民眾理性思考。主持人在電視問政中的地位舉足輕重。問題探討的層層推進、民眾參與度的調動、民眾與專家的互動,都與主持人對話題的深度理解及其訪談水平密不可分。主持人對話題探討不能隻停留在追問整改期限層麵淺嚐輒止,而應使話題背景曆史化,把話題置於曆史發展、社會轉型進程中加以考察,對話題內涵作條分縷析的多維思考。主持人在節目現場要不斷設問,層層深入直指問題症結,引導嘉賓探討公共問題治本之道,讓市民代表與專家、官員形成理性對話,促成解決方案形成。主持人應在節目中穿針引線,引導話題步步深入,推動各方積極對話,最終促成公共問題的解決,不能讓問政節目隻成為主持人“個人秀”。

3.發揮媒介間議程設置作用,營造公民文化氛圍。社會轉型最終取決於人的轉型。現代化轉型亟需我國從非公民社會向公民社會轉向,對此傳媒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媒介間議程設置理論認為影響媒介議程的重要力量之一是其他媒介的內容,即某些媒介最先報道相關新聞後,其他媒介跟進報道,產生共鳴。電視問政可與報紙問政、廣播問政、網絡問政攜手同行,營造公民文化氛圍。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媒體聯動要走差異化路徑,不同類型媒介在特定時間段就同一公共問題交錯傳播,優勢互補,形成特色。紙媒重在提供公共問題的背景材料與深度報道,電視媒體重於對公共問題的形象呈現,努力建構麵對麵人際傳播交流語境,網絡等新媒體發揮開放性、互動性特長,在民眾的廣泛參與及深度參與方麵形成著力點。當下問題不是沒有媒介間議程設置,而是媒介間議程設置的目的並不在於激發民眾對公共問題本身的關注,而更多表現為推廣問政節目。事實上,媒體聯動的目的更在於營造問政氛圍,形成輿論共振,激發民眾對公共問題的關注熱情,提升其理性思考能力,推動民主政治發展進程。

三、總結

電視問政節目的開辦需要政府部門與電視媒體的勇氣與智慧,也有賴於民眾公民精神的培育。麵對一些地方台開辦此類節目的亦步亦趨,需要明確的是,盲目跟風並不等於與時俱進。推動公民文化的發展,促成政府、媒介、民眾的良性互動,才是電視問政積極作用於社會的根本之道。

參考文獻:

[1] 汪暉,陳燕穀.文化與公共性[M].北京:三聯書店,1998.

[2] (德)哈貝馬斯.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2.

[3] 李佃來.公共領域與生活世界——哈貝馬斯市民社會理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 (美)坦尼哈斯.公共新聞研究:理論、實踐與批評[M].北京:華夏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