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獨立團不獨打天下——合作永遠大於對抗(2)(3 / 3)

在1942年的一次反掃蕩中,董大海腿部中彈被合攏進包圍圈,這時已經突出包圍圈的李雲龍又親自端著機槍帶一個連殺開一個缺口,把他搶了出來。突圍時,團長把自己的馬讓給他騎,自己卻徒步掩護。董大海從此認準一條,在獨立團裏李雲龍永遠是團長,哪怕團長犯了天大的錯誤,被降級降成夥夫,他也隻認李雲龍。沒有李團長就沒有他董大海,救命之恩如再生父母。

後來在戰爭中董大海誓死保護李雲龍,在李雲龍遭受重傷命在旦夕的時刻,他用槍強行命令醫院立即搶救李雲龍,不允許出現任何的閃失。

戰友情深,這種情誼是在一同摸爬滾打中培養起來,在戰場上能以性命相托、為你兩肋插刀的戰友,你又豈能拋下不管?

在這個趨向於唯利是圖的年代,那種“不扔下任何一個兄弟”的精神更是顯得難能可貴。幫助別人等於幫助自己,正是李雲龍在關鍵時刻的助人精神,才在危難時刻得到了董大海同樣不顧生死的保護與挽救。隻有樂於助人,才能在關鍵時刻得到別人的幫助。下麵的故事也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弗萊明是一個窮苦的蘇格蘭農夫。有一天,當他在田裏工作時,聽到附近泥沼裏有人發出求救的哭喊聲。於是,他放下農具,跑到泥沼邊,發現一個小孩掉進了泥沼裏,弗萊明把這個小孩從死亡邊緣救了回來。

隔天,有一輛嶄新的馬車停在農夫家,車裏走出來一位優雅的紳士。他自我介紹是那個被救小孩的父親。紳士說:“我要報答你,你救了我孩子的生命。”農夫說:“我不能因救你的孩子而接受報酬。”

就在這時,農夫的兒子走進茅屋,紳士問:“這是你的兒子嗎?”

農夫很驕傲地回答說:“是。”

紳士說:“我們訂個協議,讓我帶走他,並讓他接受良好的教育。假如這孩子像他父親一樣,將來一定會成為令你驕傲的人。”

農夫答應了。

後來,農夫的孩子從聖瑪利亞醫學院畢業,並成為舉世聞名的弗萊明·亞曆山大爵士,也就是盤尼西林的發明者。他在1944年受封騎士爵位,並且獲得諾貝爾獎。

數年後,紳士的兒子染上肺炎,誰救活了他呢?盤尼西林。那紳士是誰呢?上議院議員丘吉爾。他的兒子是誰呢?是英國政治家丘吉爾爵士。

有因才有果,很多事情之間都是互為因果、環環相扣的,在你幫助別人的時候往往也幫助了自己。正如印度諺語所說:“幫助你的兄弟劃船過河吧!瞧,你自己不也過河了嗎?”在生活中多幫助一下別人,你也會得到同樣的幫助。

搬開別人腳下的絆腳石,有時恰恰也為自己鋪墊了鋪路石。我們不能處處想著自己,要著眼於未來,你幫助了別人,別人也會回報於你,這樣就成就了你自己,使自己獲得了成功。

人活在世上,不要總是想著自己,而應該學會愛護和幫助別人。一般情況下,幫助別人也就是幫助自己,可以使自己變得更強大。在某些人的固有思維模式中,總是認為幫助別人就意味著自己吃虧,別人得到的東西就是自己失去的東西。其實,有時幫助別人隻是你的舉手之勞。即使有時需要你在幫助別人時作出必要的自我犧牲,比如耗費自己的精力、體力,耽誤自己的時間,但是,這種犧牲是非常值得的,因為別人肯定會給你相應的甚至更多的回報。

跨入娛樂圈20餘載,劉德華究竟賺了多少錢,恐怕連他自己也算不清。據說,劉德華近一半收入都用在幫助他人的慈善事業上。除了電影版稅,連幫好友剪彩站台所得的紅包,他也直接打進“劉德華慈善基金會”,用來幫助香港的老人、孩子和智障者。

劉德華為了拍出有探索價值的電影,幫助年輕人上戲,讓新導演執導,他全力以赴,不惜虧本。在他的資助下,陳果執導的《香港製造》獲得了金像獎最佳電影。劉德華常說,自己就是由新人過來的,也曾被雪藏過,那種處於最底層、迫切渴望被人發現的心情,至今難忘。“給別人機會就是成就自己”,對於挖掘和培養新人,劉德華不遺餘力。隻要有時間,他便會出席一些藝員訓練活動,言傳身教。正是這種助人為樂的精神使劉德華受到了同行和廣大觀眾的尊重,也使他在演藝界這麼多年始終長盛不衰。

俗話說得好,“投之以桃,報之以李”。今天你幫助他人,他可能不會馬上報答,但他會記住你的好處,也許會在你不如意時給你以回報。退一萬步來說,你幫助別人,他即使不會立刻報答你的厚愛,但可以肯定的是,他日後至少不會做出對你不利的事情。如果大家都不做不利於你的事情,這不也是一種極大的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