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劍”精神,就是我軍官兵英勇頑強、不怕犧牲、勇往直前,敢於勝利,敢於壓倒一切敵人的精神和作風。
在與對手狹路相逢時,無論對手有多麼強大,就算對方是天下第一劍客,亮出自己的寶劍,即使倒在對手的劍下,也雖敗猶榮!現代職場是一個充滿了競爭的“角鬥場”,隻有勇於亮劍的人才能立足、才能生存。
戰鬥是劍客的生命哲學
【亮劍精神】
李雲龍仿佛天生便是為著戰鬥而來的,戰鬥精神已融入他的血液之中,日夜奔騰,永不止息!戰鬥便是他的生命哲學。
李雲龍因為受傷不能參加渡江戰役,他很懊喪,捶胸頓足,愣是一天沒吃飯,煩躁起來便衝著自己的傷口較勁,用手去撕繃帶。上海戰役開始時,他聽說二師擔任了預備隊,便認定是由於自己不在的緣故,“哼,老子要是不負傷,這次怎麼也鬧個主攻。這下可好,等老子傷好了,國民黨早完蛋啦,老子幹什麼去?”他懊喪地想。
成功來自不懈的努力,它從不自動上門。有些人以為隻要想想機會就會降臨,說什麼“隻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這其實是誤區,其結果是很糟糕的。為了事業或學業的成功,一個人每天必須做些什麼?如果你去了解那些成功的人,那麼他們會告訴你,成功來自於堅持不懈的努力奮鬥。
著名導演張藝謀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來源於他對電影藝術的誠摯熱愛和忘我投入。正如傳記作家王斌所說的那樣:“超常的智慧和敏捷固然是張藝謀成功的主要因素,但驚人的勤奮和刻苦也是他成功的重要條件。”
拍《紅高粱》的時候,為了表現劇情的氛圍,他帶人親自種出一塊100多畝的高粱地;為了“顛轎”一場戲中,轎夫們顛著轎子踏得山道塵土飛揚的鏡頭,張藝謀硬是讓大卡車拉來十幾車黃土,用篩子篩細了,撒在路上。在拍《菊豆》中楊金山溺死大染池一場戲時,為了給攝影機找一個最好的角度,更是為了照顧演員的身體,張藝謀自告奮勇地跳進染池充當“替身”,一次不行再來一次,直到攝影師滿意為止。
1986年,攝影師出身的張藝謀被吳天明點將出任《老井》一片的男主角。沒有任何表演經驗的張藝謀接到任務,二話沒說,下農村了。他剃光了頭,穿上大腰褲,露出了光脊背,就吃住在太行山一個偏僻、貧窮的山村。每天他與老鄉一起上山幹活,一起下溝擔水。為了使皮膚粗糙、黝黑,他每天中午光著膀子在烈日下暴曬。為了使雙手變得粗糙,每次攝製組開會,他不坐板凳,而是學著農民的樣子蹲在地上,用沙土搓揉手背。為了電影中的兩個短鏡頭,他打豬食槽子連打了兩個月。為了影片中那不足一分鍾的背石鏡頭,張藝謀實實在在地背了兩個月的石板,一天3塊,每塊150斤。在拍攝過程中,張藝謀為了達到逼真的視覺效果,真跌真打,主動受罪。在拍“舍身護井”時,他真跳,摔得渾身酸疼;在拍“村落械鬥”時,他真打,打得鼻青臉腫。更有甚者,在拍旺泉和巧英在井下那場戲時,為了找到那種奄奄一息的感覺,他硬是三天半滴水未沾,粒米未進,連滾帶爬拍完了全部鏡頭。
張藝謀因此而榮獲第2屆(東京)國際電影節最佳男主角獎,第11屆百花獎最佳男主角獎,第8屆金雞獎最佳男主角獎。導演吳天明這樣評價說:“如果我們的專業演員都能下藝謀這樣的苦功,我國銀幕上的虛假表演不就可以大大減少了嗎?如果我們的電影創作者都能像藝謀那樣全身心地撲到事業上,中國電影還愁趕不上世界先進水平嗎?”
成功的人比起一般的人來,一定是更有戰鬥精神,更能吃苦,更努力,更勤奮,而且,他們也做得比別人多。
人的一生是奮鬥的一生,在當今這個充滿競爭的社會裏,如果不奮鬥,怎麼會成功呢?勝利是為具有強烈戰鬥精神準備的人,成功是為奮鬥不息之靈魂準備的。對於我們大多數人來說,開辟人生道路除了像“戰神”李雲龍那樣地去奮鬥,別無他法。所有的障礙讓我們猶如困獸般的絕望找不到出路,隻有手持奮鬥的利劍,勇敢戰鬥,才能在更廣闊的天地裏施展拳腳,奪取勝利的桂冠。
敢於亮劍,壓倒一切
【亮劍精神】
麵對強大的對手,明知不敵也要毅然亮劍。即使倒下,也要成為一座山、一道嶺。
《亮劍》中的主人公李雲龍擁有天馬行空般的作戰想象力,他那種悍不畏死、勇往直前的氣勢,使他迎來了一個個令人激動萬分的勝利。李雲龍血氣方剛,男人氣十足,打起仗來詭計多端,不擇手段,在嗜血的拚殺中,在為戰友之死的複仇中,表現出一種鐵血軍人不計生死也要壓倒一切的豪氣。他在長期的軍事生涯中,一步步走向了成熟,形成了獨具一格的“亮劍”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