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場萬象
作者:李開周
過去耕田一般用牛,個別農戶家底薄,沒有牛,隻得靠人力。人力耕田效率低,勞動量大,所以在古代中國,一些農民最大的願望就是能買上一頭牛,就像現在一些市民最大的願望就是能買上一部車一樣。唐宣宗時代的永州就有這麼一些農民,他們都沒牛,都想買上牛,手頭的錢又都不夠,很著急。
某一年,一位叫韋宙的人到永州做官,知道了這些農民的困難。他拍了拍腦袋,對這幫農民說:假設你們隻有四個人,分別叫小明、小亮、小強、小胖。四個人各有三千元,而買一頭牛需要六千元,所以每個人都有三千元的資金缺口。你們不如互相合作,輪流給其中一人湊錢。
第一年,讓小亮、小強、小胖分別掏給小明一千元;第二年,再讓小明、小強、小胖分別掏給小亮一千元;第三年,小明、小亮、小胖分別掏給小強一千元;第四年,小明、小亮和小強最後各掏一千元給小胖。
算一算賬,四個人分別借出了三千元,也分別拿到了三千元,同時每個人又都湊夠了買牛的錢,而且無需轉借,無需貸款。
那些農民聽完韋宙的話,覺得這主意挺好,於是聯合起來,或四五家一組,或七八家一組,像韋宙建議的那樣,每一組的人輪流給組內成員湊錢。很快地,永州農民每家每戶都有了一頭牛。
聰明的朋友會發現,韋宙的方案並不完美——大家拿出的錢數都一樣,得到的錢數也一樣,可是最先拿到錢的人要比最遲拿到錢的人提前好幾年告別人力耕田。另外,誰拿錢越晚,誰麵臨的風險也越大:萬一前麵那幾位買上牛之後,抹抹嘴不認賬,拒絕給後麵的人掏錢,那後麵的人可就冤到姥姥家啦。
同樣還是唐宣宗時代,敦煌人要比永州人聰明一些。當時敦煌也有好多窮人,他們買不起地,蓋不起房,也像永州的農民那樣彼此結社,社中成員輪流湊錢。但是他們約定先拿到錢的人必須給後拿到錢的人支付利息,誰拿到錢的次序越靠後,誰拿到的利息也越多。這就公平多了。
套用金融界的說法,永州人結社買牛走的是互助借貸的路子,敦煌人結社買房走的則是住房公積金的路子。眾所周知,現在的住房公積金其實就是大夥輪流湊錢,然後輪流買房子,其中由申貸次序所引起的不公和風險正是靠利息來抵消的,一如當年的敦煌。
區別有二。當年敦煌人結社,社中人彼此熟悉,而我們參加住房公積金計劃,絕大多數參與者彼此不熟悉。另外,當年敦煌人輪流湊錢,那錢不能升值,而現在的住房公積金很少有放著不動的。
(責任編輯木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