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種聲音吵翻了了天(2 / 2)

“那信息……怎麼感覺像是小隊的工作被全盤接手了呢?”莫多突然有點悵然。

“我辦事您放心,我已經跟他們說過了,得到的消息要及時傳給我們一份,我們要根據信息全程參與。”文小玉笑眯眯地看著莫多說道。

在專業媒體的參與下,一係列的曆史資料相繼傳到我們的小分隊手裏。

第一份傳真顯示,當地史誌辦的工作人員找到了另一位見證人——一個現年80歲的老人。據這個老人回憶,他在童年時也曾親眼目睹過麻爺爺所描述的神龍現身的情形。當地工作人員以及前去調查的記者還在老人的帶領下來到了當年怪獸最後擱淺的地方。

小分隊仔細地看了記者發過來的一份采訪記錄,從這份采訪記錄來看,老人的描述跟麻爺爺的描述沒有什麼出入。“當時看到擺放的地方都是些骨頭,頭上有一個或兩個角記不清了,就在這裏。老人指著那個地方說,‘人們說是天上掉下來的龍,龍身上都是螞蟻般大小的小蛆,會蹦跳,一蹦很高。龍順溝遊上來了,上來以後連續下雨,潮水挺大,它進了葦塘。遇上沒有大潮、沒有水,它就擱在那裏了。太陽猛曬,雨又不下,它受不了了,硬是曬上一個來月。’”

“這個對於揭開謎底還是沒有大的幫助啊!跟爺爺的描述差不多呀!”看完記者傳來的第一份資料心急的王子暄說道。

“要有耐心,如果那麼容易揭開真相的話,早就輪不到今天我們來忙活了。”莫多安撫王子暄道。

第二天晚上,文小玉收到了來自記者的第二份資料。

從這份資料來看,記者的調查有了深入。資料顯示,根據當地的幾位老人講,當年有關方麵曾邀遍老漁民辨認,但沒一個人認識怪物屍體,為此百姓議論紛紛,議論到後來就走到了從迷信的說法上尋求解釋的道上。最後大家普遍認為是“龍骨”,並推斷是“遭了天譴而被雷擊”後落入葦塘的。當時的《盛京時報》記者也前來采訪,並稱其為“天龍降”、“巨龍”,等等,同時還配發了照片。由此,1934年的那個夏天,附近幾個省的好奇者,紛紛乘火車到當地去觀看所謂的“龍骨”,以一飽眼福。從而造成當年往返當地的火車票異常緊張,票價竟然由此上浮。

北京的李老先生兄妹三人,在少年時都曾經目睹過所謂的“龍骨”展覽。老先生說當年他才10歲,是從港口碼頭上看的龍骨的露天展覽——燦板下固定船的錨圍起一個圈,用繩子攔著,地下灑著白灰,因為人很多,也擠不進去。隨著人流泊移動才能到前邊,都帶著一種好奇心去看。隻知道傳說中有龍,實際生活中誰都沒見過,所以沒有一個不好奇的,大家看的重點也都集中到了龍頭那邊。

老先生對當年的觀展還是有著比較清晰的印象的。“龍很長,有10米左右,立著。脊梁骨朝上不像魚,奇怪的是豁上有角,要知道任何水族都是沒有角的。”

老先生對於龍的這一細節性回憶,引起了小分隊的注意。

“這太讓人困惑了,通過這些見證人的描述這個龐然大物肯定不是普通魚類,但龍畢竟是一種傳說中的東西,沒有科學的證據就無法做最後的認定。”麵對第二份資料莫多這個小分隊的萬事通也陷入了迷茫當中。

“確實很讓人摸不著頭腦,收到資料以後見我特地查了水族的骨骸知識,但還是無法斷定這個澤物骨骸,究竟是龍還是其他別的動物。”文小玉翻看著自己的記錄本說道。

“從這些資料裏麵,我們真能感受到爺爺那天說的空前盛況了!”看完第二份資料的王子暄似乎開始為那天的出言不遜有所追悔了。

資料來了兩份,直接的對龍描述也出現了,但小分隊除了感慨就是迷惑了。盡管從翻閱的曆史資料和眾多健在的目擊者證實,認定它是龍,但這一切都需要科學作為佐證。

然而這個佐證去哪裏找呢?如此大的龐然棄物,現在隻剩下這幾個碎片,既然它曾經被人奉為天物,還進行過展覽,那麼後來它的主體又被弄到哪裏去了呢?

《偵探小組在行動》最新章節由創世中文網首發,最新最火最快網絡小說首發地!(本站提供:傳統翻頁、瀑布閱讀兩種模式,可在設置中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