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1 / 2)

公元1596年,萬曆二十四年,大明乾清宮失火。 Ww W COM

對於明朝來,這隻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然而,‘乾清宮’象征了大明王朝當前的命運。至於失火的前因後果至今撲朔迷離,眾紛紜。但可以肯定的是,它為大明王朝的滅亡埋下了伏筆。

這場大火,燒掉了坤寧宮和乾清宮。兩大宮乃帝後寢處,重建勢在必行。但國庫由於西征蒙古,南定苗疆與東援朝鮮已經空虛了,顯得有些捉襟見肘。內庫隻夠勉強維持十萬太監,九千宮女構成的十萬九千人內宮的豪華揮霍,也是入不敷出。以萬曆的脾性,重建兩宮少則耗銀數百萬兩,哪裏拿去?老百姓上繳的賦稅已是逐年增加,不堪重負,再下令加收是行不通了。於是萬曆想到了‘開礦’,不向百姓伸手,折中向地裏挖錢。這實在是對百姓的莫大‘仁慈’!

於是,‘開礦’成為不可扭轉的國策,大內的宦官一波又一波奔赴各地,他們開礦的方式層出不窮,都是往百姓的家裏‘開采’,往人的口袋裏‘開采’,往繁華的鬧市、商阜、豪紳‘開采’。於是‘開礦’變成了一場曠日持久、荼毒全國的‘奉旨搶劫’,出麵阻攔的官員都受到嚴厲的懲處,不是罷免就是充軍乃至人頭落地。金銀、珠寶則是源源不斷的流入了紫禁城,流入了皇帝的口袋。當乾清宮、坤寧宮的圍牆樓台高築的同時,宦官們在外城興建的豪華私宅,更如雨後春筍般叢生。

這一切可能帶來的惡果皇帝心裏都清楚,隻是想不到後來會展到亡國的地步罷了,否則打死他也不敢胡來。但是萬曆帝見錢眼開,此後便是一不可收拾,派出一批批稅使,分馳全國,地位與礦監一樣淩駕在地方官員之上,處處‘開采’銀兩,步步設立稅卡,**擄掠,無法無,翻手為雲,覆手為雨。千百萬家流離失所,遂有部分正直的官員抗疏爭議。

s巡撫、右僉都禦史魏允貞奏,監史一出“如虎似狼,家室立破”。大學士沈一貫上折,斯乃“群虎百出,逢人咆哮,寸寸張羅,層層陷阱”,“海內久苦礦稅,如在水火”。南京的官員上疏,出警惕性的忠告,“神州行將6沉矣!”

然而,所有奏折,萬曆帝都“留中不”,還是老樣子,故意不予理睬,不與爭論,我行我素。用申時行的話就是:“惟親斷親裁,勿因臣妨大典”。什麼意思呢,就是‘陛下您是皇帝,全下都是您的子民,做什麼事情您自己了算,不要理會那些臣的話’。至此,五府六部乃至內閣大臣接二連三辭職,帝不見官,官不見民,五湖四海震蕩不安,民變此起彼落。

對於後來講,這種狀況還是算好的。

是月某日,五更。

百姓正睡得酣然,更夫才堪堪朦朧著眼睛起來打更。正響著鈴,更夫驀然被一道強光震撼了。那強光如十日同時降臨一般強烈,將紫禁城照射得比白晝還要亮堂十倍,地萬物顯得異乎尋常的空靈與虛幻。

更夫抬頭一看,但見西有一銀灰色的流光,不徐不疾朝正東方馳去。那流光青芒四射,時為銀灰色,時為金黃色,變幻莫測,直向朝日初升的山巔進逼,正要與旭日相逼的那一刻,流光突然不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