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5日,由IBM讚助、哈爾濱工程大學承辦的第34屆美國計算機協會(ACM)國際大學生程序設計大賽(ICPC)全球總決賽在冰城哈爾濱成功舉行。最終,我國上海交通大學代表隊摘取了此次ACM大賽的世界冠軍。
來自全球頂尖大學的103支參賽隊伍參加了素有“腦力大賽”(The Battle of the Brains)之稱的ACM-ICPC 全球總決賽,他們通過使用開放標準技術進行軟件設計,以解決仿真環境下的商業難題。每支參賽隊伍由3名學生組成,他們需要解決11個不同難易程度的問題。總決賽設計的問題圍繞IBM“智慧地球”的背景,根據現實世界中的真實問題設計。例如,預報颶風或海嘯帶來的大量降水將會給地球造成的影響。在短短5個小時內,學生們需要解決的計算機編程問題遠遠超過其在一個學期內所學的內容。
評委們根據參賽隊伍在最短時間內正確解決的問題數量來評判各參賽隊的名次,上海交通大學成功地解決了7個問題,獲得金獎的第一名。世界冠軍們將獲得由IBM 提供的獎品、獎學金和“最高智慧”獎杯,此外他們還將獲得在IBM工作或實習的機會。
IBM軟件集團戰略總監兼ICPC讚助主管Doug Heintzman先生表示:“隨著IBM‘智慧地球’舉措的不斷推進,借助新興技術改善日常生活的可能性明顯提升。今年獲得全球總決賽資格的學生們,日後都將成為努力推進創造、發展和實施技術進步的領軍人物。”
ACM-ICPC競賽期間,IBM舉辦了全球技術展示,這為學生親身體驗新興技術提供了機會,將有利於催生新的創意,並為他們今後的職業生涯奠定基礎。
ICPC執行總監、美國貝勒大學(Baylor University)教授Bill Poucher博士表示:“這些學生都是各自所屬領域的頂尖人才,擁有解決當今世界最嚴峻問題的潛力。ACM-ICPC為他們提供了一個平台,使他們有機會在IBM等需要新型人才的頂尖企業麵前展示才華,從而獲得更多最優秀的工作機會。”
莫斯科國立大學、台灣大學、基輔塔拉斯—謝甫琴科國立大學分別贏得了比賽的第二、第三和第四名,他們都獲得了金牌以及在IBM的正式工作。地區冠軍分別是:斯坦福大學(北美地區)、莫斯科國立大學(歐洲地區)、英國大學埃及分校(非洲和中東地區)、巴西伯南布哥聯邦大學(拉美地區)、上海交通大學(亞洲地區)和澳大利亞西澳大學(南太平洋地區)。
獲得本屆大賽獎牌的前十二支參賽隊伍是:
上海交通大學(金牌,世界冠軍)
莫斯科國立大學(金牌,第二名)
台灣大學(金牌,第三名)
基輔塔拉斯—謝甫琴科國立大學(金牌,第四名)
俄羅斯國立彼得羅紮沃茨克大學(銀牌,第五名)
清華大學(銀牌,第六名)
俄羅斯國立薩拉托夫大學(銀牌,第七名)
波蘭華沙大學(銀牌,第八名)
俄羅斯聖彼得堡國立大學(銅牌,第九名)
中山大學(銅牌,第十名)
複旦大學(銅牌,第十一名)
瑞典皇家理工學院(銅牌,第十二名)
此次參加哈爾濱全球總決賽的103支隊伍是從來自六大洲,82個國家及地區,1931所大學的7109支參賽隊中選拔產生的。從1997年IBM開始讚助此項賽事以來,比賽規模不斷擴大,如今參賽人數已經增加了8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