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附錄二 泰勒科學管理思想精華(1 / 3)

泰勒作為管理學的先驅,在管理學上具有獨特而不可替代的地位,其主要貢獻在於第一次深入而係統地將科學的研究方法引入管理領域,創立了係統化的科學管理理論,開創了西方管理理論的先河,使管理學成為一門真正意義上的科學。泰勒對科學管理作了這樣的定義,他說:“諸種要素——不是個別要素的結合,構成了科學管理,它可以概括如下:科學,不是單憑經驗的方法。協調,不是不和別人合作,不是個人主義。最高的產量,取代有限的產量。發揮每個人最高的效率,實現最大的富裕。”這個定義,既闡明了科學管理的真正內涵,又綜合反映了泰勒的科學管理思想。

一、提高生產率和科學管理原則

泰勒的科學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謀求最高的工作效率,而最高的效率是雇主和雇員達到共同富裕的基礎。他認為要達成最高的工作效率,最重要的手段是用科學化、標準化的管理模式代替傳統的經驗管理模式,用科學的工時研究取代單憑個人經驗的做事方式,用科學地挑選工人取代工人自己挑選工作,用科學地培訓工人取代學徒製。

第一,科學管理主張進行科學的工時研究。科學的工時研究是科學管理的基礎,它要求對工人完成一件工作的全部細分動作和所使用的工具進行詳細的科學研究,將原來第一流的工人掌握的知識收集起來,加以分析和整合,剔除各種虛假的、低效的和無效的因素,在此基礎上總結出構成工作的每個動作基礎的科學和規律。相比全憑個人經驗的做事方式,科學的工時研究可以保證工人以最佳、最經濟的方法完成工作,大幅提高勞動生產率,這可從泰勒等人從事的搬運生鐵、運送沙土、砌磚和金屬切削等科學試驗中獲得例證。

第二,科學管理主張在科學的工時研究的基礎上,科學地挑選工人,並且為其提供係統的教育和培訓。根據科學的工時研究得出的某一工種對於工人的體力和智力等方麵的具體要求,通過各種途徑細致地觀察和分析每一名工人的性格、脾氣、體力、智力水平和工作表現等,可以判斷出工人是否從事著與其相適宜的工作。通過這種科學的方式,可以避免以往各行各業中大量存在的工人與其從事的工作不相適宜的現象。另外,科學的工時研究使得構成某一工作的動作基礎的科學和規律全部顯性化,並把這些科學和規律轉化為一係列非常具體的操作要求。工人們根本就不需要理解這些科學知識,他們隻需要在經過係統培訓的班組長、速度管理員、檢驗員和修配管理員四位職能工長的幫助下,能夠熟練地按照具體的操作要求完成工作即可。

第三,在科學管理中,根據科學的工時研究的結果,首先可以把一件工作細分為若幹項基本動作;再把每一項基本動作所需耗用的時間(包括必要的休息和耽擱時間)加總,就可以得出工人完成一件工作的總工時;根據這個工時,就可以知道工人在一個完整的工作日中的合理工作定額。相比經驗管理階段,科學取代了經驗判斷,資方不再對工人完成一件工作的工時無知,因而他們也就可以有效地激勵工人盡其最大的能力工作。

二、作業管理

作業管理在泰勒的科學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有四項原則:高的日作業定額;標準的作業條件;完成作業的工人,提高工資率付給報酬;未完成作業的工人,按低工資率付給報酬。其中前兩條屬於標準化管理;後兩條屬於激勵性的計件工資製度。

(一)標準化管理

泰勒認為,科學管理是過去曾存在的多種要素的結合。他把老的知識收集起來加以分析組合並歸類成規律和條例,於是構成了一種科學。工人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潛力是非常大的,人的潛力不會自動跑出來,怎樣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這種潛力呢?方法就是把工人多年積累的經驗知識和傳統的技巧歸納整理並結合起來,然後進行分析比較,從中找出其具有共性和規律性的東西,然後利用上述原理將其標準化,這樣就形成了科學的方法。用這一方法對工人的操作方法、使用的工具、勞動和休息的時間進行合理搭配,同時對機器安排、環境因素等進行改進,消除種種不合理的因素,把最好的因素結合起來,這就形成一種最好的方法。

泰勒還進一步指出,管理人員的首要責任就是把過去工人自己通過長期實踐積累的大量的傳統知識、技能和訣竅集中起來,並主動把這些傳統的經驗收集起來、記錄下來、編成表格,然後將它們概括為規律和守則,有些甚至概括為數學公式,然後將這些規律、守則、公式在全廠實行。在經驗管理的情況下,對工人在勞動中使用什麼樣的工具、怎樣操作機器,缺乏科學研究,沒有統一標準,而隻是憑師傅教徒弟的傳授或個人在實際中摸索。泰勒認為,在科學管理的情況下,要想用科學知識代替個人經驗,一個很重要的措施就是實行工具標準化、操作標準化、勞動動作標準化、勞動環境標準化等標準化管理。這是因為,隻有實行標準化,才能使工人使用更有效的工具,采用更有效的工作方法,從而達到提高勞動生產率的目的;隻有實現標準化,才能使工人在標準設備、標準條件下工作,才能對其工作成績進行公正合理的衡量。

要讓每個人都用正確的方法作業,對工人操作的每一個動作進行科學研究,用以代替傳統的經驗方法。為此應把每次操作分解成許多動作,並繼而把動作細分為動素,即動作是由哪幾個動作要素所組成的,然後再研究每項動作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去掉那些不合理的動作要素,並對保留下來的必要成分,依據經濟合理的原則,加以改進和合並,以形成標準的作業方法。在動作分解與作業分析的基礎上進一步觀察和分析工人完成每項動作所需要的時間,考慮到滿足一些生理需要的時間和不可避免的情況而耽誤的時間,為標準作業的方法製定標準的作業時間,以便確定工人的勞動定額,即一天合理的工作量。

泰勒不僅提出了實行標準化的主張,而且也為標準化的製定進行了積極的試驗。在搬運生鐵的試驗中,泰勒得出一個適合做搬運工作的工人,在正常情況下,一天至少可搬475長噸鐵塊的結論;在鏟具試驗中,他得出鐵鍬每次鏟物在重21磅時,勞動效率最高的結論;在長達26年的金屬切削試驗中,他得出影響切割速度的12個變數及其反映它們之間相關關係的數學公式等,為工作標準化、工具標準化和操作標準化的製定提供了科學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