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最主要的工作就是知人善任,任人唯賢。知人,就是考察選準人才;善任,就是正確地使用人才。要做到擇賢而任,所謂擇賢,就是要選擇那些德、才、能三才兼備的善良者;所謂而任,就是將具有德、才、能三才兼備的人才任用到重要的工作崗位上去,發揮他們應有的智慧與才能。
識人是用人的前提,如果不能識人勢必不能用人,由此可見識人的重要性。在很早以前,古人就提出:為治以知人為先。即治理國家以了解、識別人為最首要的事情。可以說,非知人不能善其任,非善任不能謂知之。這富有哲理的良言告訴世人,不了解人就不能很好地使用人,沒有很好地使用人就是因為沒有了解人。所以,得人之道,在於識人。曆來人們都認為,帝王之德,莫大於知人。也就是說,帝王的作用,沒有比識人更重要的了。同樣,作為一個企業的領導者要把企業領向成功之路,首先也要知人,隻有知人才能善任,因為對一個人了解得越深刻,使用起來才越得當。
那麼怎樣才能識人?其先決條件在於能公正無私,一視同仁;領導必須具備如此胸襟,方能發掘真正人才。人才猶如冰山,浮於水麵者僅30%,沉於水底者達70%。
歸納識人之難的原因,一方麵是客觀障礙。
第一,人不能以科學方法分析試驗。所謂“知人知麵不知心”。外有所感於物雖同,內有所觸於心則異;人之表裏未必如一,因人心不同,各如其麵;有諸內者,未必形諸外,願乎外者,未必存乎內。所以孔子曾說:“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第二,每個下屬個性的差異是因為所處的環境、經曆的不同、所受的學識等方麵的影響形成的。具體講,決定個性之因素甚多,包括出身、背景、環境、習慣、交友、階層、職業、生理、動機、願望等。故身為領導,要知道下屬的個性,必須客觀了解對方容貌、身世、品德、性格、修養、智能等情況,而加以深切體察,設身處地,了解對方本質及其周遭環境,做合乎情理的評價,萬不可先入為主,臆斷為事。
另一方麵是主觀障礙。
一是好惡愛憎困於個人心理偏見與成見,此即心理學上之暈輪效應。評價者對被評價者的一兩種品質具有良好印象時,對其所有品質都評價高;反之亦然。因此,憎者唯見其惡,愛者唯見其善。孟子說:“人莫知其子之惡,人莫知其苗之碩。”司馬光也講:“心苟傾焉,則物以其類應之,故喜則不見其所可怒,怒則不見其所可喜;愛則不見其所可惡,惡則不見其所可愛。故愛憎之間,所宜詳慎。若愛而知其惡,憎而知其善,人可去邪勿疑,任賢勿貳。”有時新領導本身缺乏鑒評他人之能力,或私心自用,忌真才、喜奴才,以求鞏固其既得權益,亦因而埋沒人才。
二是受資曆、資望、資格、現實問題等因素的限製,人才易被埋沒。我們若誤奸為忠,誤惡為善,誤愚為智,則必誤人誤己,敗事有餘;反之,亦兩失其平。故欲求知人善任,必先去除上述障蔽,方能奏其功效。
諸葛亮在識人用人上總結了其獨到的方法:“煩使之而觀其能,卒問焉而觀其智,急與之期而觀其信,委之以財而觀其仁,告之以危而觀其節,醉之以酒而觀其態,觀其好惡而知短長,觀其交友而知賢肖,雜之以處而觀其色,舉其所美觀其所終,遠使之而觀其終,近使之而觀其敬,屈視其所親,富視其所與,達視其所舉,窮視其所不為,貧視其所不取。”
你要成為一個有遠見的領導,必須懂得人是有個性的。隻有了解人的個性特點,才能夠真正管理好公司。管理者在與下屬合作共事時,應根據人的不同情況而采取不同的辦法從而加以識別和利用。以下幾點須謹記:
(1)性格剛強卻粗心的下屬,不能深入細微地探求道理,因此他在論述大道理時,就顯得廣博高遠,但在分辨細微的道理時就失之於粗略疏忽。此種人可委托其做宏觀的事。
(2)性格倔強的下屬,不能屈服退讓。談論法規與職責時,他能約束自己並做到公正,但說到變通,他就顯得乖張頑固,與他人格格不入。此種人可委托其立規章。
(3)性格堅定又有韌勁兒的下屬,喜歡實事求是,因此他能把細微的道理揭示得明白透徹,但涉及大道理時,他的論述就過於直露單薄。此種人可讓他辦具體事。
(4)能言善辯的下屬,辭令豐富、反應敏捷,在推究人事情況時,見解精妙而深刻,但一涉及根本問題,他就說不周全容易遺漏。此種人可做謀略之事。
(5)隨波逐流的下屬,不善於深思,當他安排關係的親疏遠近時,能有豁達博大的情懷,但是要他歸納事情的要點時,他的觀點就疏於散漫,說不清楚問題的關鍵所在。這種人可讓他做小部門主管。
(6)見解淺薄的下屬,不能提出深刻的問題,當聽別人論辯時,由於思考的深度有限,他很容易滿足,但是要他去核實精微的道理,他卻反複猶豫沒有把握。這種人不可大用。
(7)寬宏大量的下屬,思維不敏捷,談論精神道德時,他的知識廣博,談吐文雅,儀態悠閑;但要他去緊跟形勢,他就會因為行動遲緩而跟不上。這種人可用他去帶動下屬的行為舉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