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己知敵之日本的大阪(1 / 3)

天底下走路最快的人在哪裏?答案正是大阪。據統計,大阪人以每秒1.6米的步行速度“領先”全世界。

在早上上班時間看大阪人走路是一道奇妙的景觀:長長的人行道一端,大阪人已迫不及待地往馬路上壓,百米衝刺蓄勢待發的架勢,等到行人綠燈一亮,便箭步衝向馬路,仿佛海潮一般湧向馬路,所謂的“人潮”,就是這樣的景象吧!

自古以來,大阪就是日本通向世界的窗口,因為商賈雲集,交流廣泛,經濟活絡,大阪人養成了走路“趕趕趕”的習慣。在大阪,甚至能看到不少人為了節省時間站著吃飯。

這個追求速度的城市,還是一係列與“速度”有關、改變世人生活方式產品的發源地:大阪人發明了方便麵和袋裝食品,大阪的阪急梅田車站最早設立了“車票自動銷售機”,隨後千裏車站不甘示弱地首個設立“自動剪票機”,甚至連自選商品快速付費的超級市場,也是大阪人的創造。

然而偏偏在這個追求速度的城市,誕生了許多以“慢”聞名的文學家、藝術家。如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川端康成,以其近乎靜態的細致審美聞名;又如建築大師安藤忠雄,摒棄一切華麗裝飾,隻用光影變化和環境和諧讓人品味時光的優雅。

在大阪人的眼裏,他們追求的“快”絕非簡單的速度提升,而是集約化的高效率,他們表露出的“慢”也並非原地躑躅,而是充分考慮每一個人的需求後的細節玩味。

作為一個自古就是古都對外通道和商貿集散中心的城市,大阪正顯現出這種充滿矛盾美感的勃勃生機。

和大多數中國人一樣,日本人也有種揮之不去的“田園情結”,然而寸土寸金的城市已經無法實現這樣的夢想。過去,鄉間度假是日本人最熱衷的休閑方式,如今,商業完備發達的大阪幹脆在城市裏見縫插針地創造出自己的綠洲。

能想象在一個現代化的購物中心裏竟然搬進了一個森林麼?位於大阪繁華市中心的難波公園就是這樣一個獨特所在。俯視難波公園,隻見8層樓麵如同層疊的梯田,包裹著整個商城。沿著一座30層的高塔,難波公園的商務樓和購物中心每一層都種植了大量植物,空中花園、屋頂綠樹、走廊綠化直接跟大街、地鐵站相連,人們可以在商場裏欣賞大樹、岩石、懸崖、草坪、溪流、瀑布池塘及露台。8層樓高的空中花園,除了種植花草,還開辟了一些休閑空間,讓城市人租用一畝土地,耕種有機蔬菜。

最現代化的商務樓應該用什麼來裝點自己?梅田商務樓的答案是稻田、池塘和瀑布。在大阪最繁華最昂貴的寫字樓梅田大廈一側,是專門開辟出的一大片稻田和與之相連的池塘。10月稻田仍然是綠意盎然,中間甚至站著稻草人。日本人的午飯總是匆匆忙忙地扒上幾口便當,而在梅田大廈辦公的白領們,午間卻恢複了鄉野模樣:身著一絲不苟的套裝,脫去鞋子,三三兩兩盤腿坐在稻田或瀑布旁邊,享受難得的閑趣。

自古就是水路交通要道和製造業發達的工商業中心,“綠色”並不是大阪的強項。特別是20世紀中期日本經濟騰飛,大阪憑借優越的地理位置一躍成為日本工商業最發達的地區之一,無數煙囪成了大阪繁榮的象征,一度被稱為“煙都”。1970年在大阪舉行的世博會上,“人類的進步與和諧”這一主題正是為應對經濟高速發展帶來的“負效應”而提出的。受夠了汙染之苦的大阪人對於環保的積極性很高,工廠也出於節約成本的考慮主動降低能耗。總部就設在大阪的鬆下電器公司就將開發的重點轉向了更綠色、更環保的產品。而鬆下公司所在大阪商務園區OBP本身就堪稱商務區的典範:這裏不僅綠樹成蔭、清流縱貫,還設有音樂廳、劇場,上班族穿越直接通向地鐵站的長廊時,可以聽到路邊樹間的鳥叫。

在臨近海灣的大阪聯合工業區,令人稱奇的是,僅隔一條高速公路的另一側竟然海水環抱,形成了一個得天獨厚的海水浴場。大煙囪旁邊遊泳?大阪人願意。這些大煙囪吐出的白色濃煙,經過檢測已全部是水蒸氣,如果對環境有汙染,政府將責令其關閉。精明的商家早就用技術手段,將火力發電後冒出的黑煙中的煤、鐵回收再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