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周圍,許多成功人士,無論其是如何成功的,但一旦成功,其掌握的物質財富、政商力量以及話語權,卻是實實在在的。這種成功,經由大眾媒介包裝傳播,灌輸給了不同社會階層的人。
功利主義並非罪過,它內在的欲望原本也是社會前行的動力。但當叢林法則彌漫,人人都相信,方法並不重要,隻有成功,尤其是物質上的成功,才是唯一值得追求的時候,功利主義可怕的一麵才顯現出來。
“隻有勝利者才會被記住,受尊敬,過程中采取了什麼手段,都不重要,成功會讓那些問題無足輕重。”
曾經有許多成功人士向我這個逾四十依舊不立的人灌輸過這一理念,多少讓我有些不寒而栗。
3
時至今日,國人也早已非吳下阿蒙。對於不擇手段的功利主義的危害認識漸清,批判也越來越多,輸得起漸漸已為許多人接受。
不過,觀念一旦形成,其在社會生活中,已經外化為各種製度和行為。而且,現實生活中的一些不當行為,依然會強化這種逐漸過時的輸不起的功利主義價值觀。
這些年中國社會經濟獲得了高速發展,但開放度自由度依然不高,發展過程中資源要素配置的不均衡性也是有目共睹的,無論是產業政策準入,還是金融稅收支持等各個方麵都有充分體現。
在現有傳統的經濟結構裏,存量資源固定且有限,爭逐必然是一場“零和遊戲”,社會資源和機會越來越向強者成功者和大都市積聚,其他地方和企業以及個體成長的空間越來越窄逼,有人撐死,有人餓死,馬太效應被製度和人為強化。大樹底下寸草不生的情況隨處可見。
這種狀況下,自然誰都輸不起。
伴隨資源和機會越來越向大都市強者成功者積聚,開放性和流動性萎縮了。傳導到社會領域,我們看到社會原有的流動性日趨減弱,社會結構越來越固化,不同階層之間的圍牆日益增高。個體改變現狀越來越艱難。
結果是,仿佛背後有隻看不見的手在指揮,流動隻能在既有的固定軌道中實現,形成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現象。一旦被擠落下橋,再無翻身機會。因此一次失敗,常常意味著失去的不隻是一次機會,更可能是失去未來的機會和空間。所以,在這一過程,競爭之慘烈,世所罕見,因為誰也經不起失敗。
無論體育還是企業,還是其他。
所有這些都進一步強化了試圖改變現狀的每一個社會成員的功利主義價值判斷,輸不起的情緒蔓延,社會更加緊張糾結。
4
在一個封閉的缺乏流動性和自由選擇的社會裏,哪怕你打贏了一場奧斯特裏茨戰役,你還是可能會遭遇滑鐵盧。
無路可退,於是,人們隻能一輩子小心翼翼地嗬護打贏的戰果,一場場艱苦地打下去,徹底被輸不起所奴役,再也找不到生活的樂趣。
個人如此選擇,也是他的自由,倘若公眾普遍如此選擇,雖然能造就社會一時之繁榮,卻也因個體活力的喪失,而必將失去社會的未來。這是社會之責。
這些年中國經濟最具活力的莫過於以移動通訊和互聯網為基礎的新經濟領域,在傳統管製認識不到且力有不逮的時候,野蠻成長。
活力何來?來自於這個領域最初的開放性和自由選擇,來自於突破創新。新經濟領域,從技術到商業模式到資源要素的配置,對於中國傳統社會來說,都是一種突破創新。
突破創新的另一麵,則是對失敗的寬容,容忍失敗才有突破創新。也隻有在開放社會裏,才有自由選擇,自由流動,也才能留給失敗者退路和尊嚴,也才有真正的活力和持久的繁榮。
都成材了,都成大樹了,沒有了雜草和灌木叢,勃勃生機從何而來?
流水不腐,沒有了流動性,活力從何而來?社會又何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