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第一日 人生之路如何走(1 / 2)

有一天,趙大鈞接到鄭高興的長途電話,說同王俠仁和顧飛翔一起商量,建議青訓班的二分隊的老同學、老戰友,組織到一個誌願軍文獻館,進行第十七次同學、戰友聚會。

去年2013年10月23日他們十幾個人,在錢秀芳的家舉行過第十六次同學、戰友聚會,大家真是有說不完的同學情、戰友誼,但是會麵的時間太短,僅一天時間難以傾吐完心中的肺腑之言。這次爭取會麵的時間能夠長一些,暢開胸懷說個夠。

說起這個二分隊1950年在一起學習的有二十幾位學員,朝夕相處七個月,二百多個日日夜夜。後來學習畢業了,就分配到了各個部隊,是各奔東西,直到1990年之後,大家基本都先後退休了,聯係上了就組織了第一次同學聚會,

當時這二十幾位學員,年齡最大的不超過二十,小的隻有十五六歲,大家學習在一起,同吃同住在一室,相互幫助,互相照顧,共同進步,親如兄弟,他們之間的情感之深,是無法用文字敘述,語言表達。

當時這個青訓班的全稱,是中國人民解放軍一個兵團在城市招考了,有一千多名男女知識青年,所以叫“某某兵團知識青年訓練班”。

這些知識青年通過半年多的政治、軍事學習,就直接分配到部隊,大部分擔任連隊的文化教員,應該說是部隊文化建設的一支骨幹力量。

這二十來人畢業後,年齡大一些的分到一個軍,小一些的分到另一個軍。這兩個軍先後都進入朝鮮作戰了。

這些城市知識青年經受過戰火洗禮,嚴峻考驗,在戰場上也是九死一生,現在說來也可以說是生死戰友,一批幸存者!

他們有的在朝鮮就在戰鬥中犧牲了,有的回國後繼續在部隊工作,有的複員或者轉業到了地方,直接參加社會主義建設。

最近一段時間他們中有的離開了人世,這是自然規律,無法抗拒。大部份還健在,但是身體的健康出了些問題,有這樣那樣的疾病,也是屬於正常的現象。

第十六次聚會隻有十二個人參加,有的到現在還沒有聯係上,就是上麵一開始就提到的鄭高興,今年前幾個月才聯係上。

這個鄭高興拿到了一份“二分隊戰友通訊錄”上麵隻有十幾個人,他就一一在電話上同大家聯係上了,大部分還見了麵。現在就是同住在南京的趙大鈞和重慶的蔣超還沒有見過麵,相互間真是日思夜想!

通過幾天的電話聯係,有趙大鈞、楊舜堯、鄭高興、王俠仁、顧飛翔、蔣超、張大鵬、陳華龍、錢秀芳、榮新田等十個老兵,表示一定參加第十七次同學、戰友聚會。

同時郭金秀、鄭高興夫人,邵春華、趙大鈞夫人,蔣秋實、揚舜堯夫人,倪晨霞、蔣超夫人,焦福妹、吳廣天夫人,一起來參加聚會。

2014年10月25日,是誌願軍入朝作戰紀念日,這些人來到誌願軍文獻館。

這趙大鈞和蔣超,同鄭高興,在1950年學習畢業,分手已經六十四年,今天是第一次見麵。那時大家都是小青年,現在已經都是老頭子,什麼樣的心情,一時間是無法說得清楚,四個字叫概況萬千!

這暫時先不多表述,現在緊要的是議論這次活動如何開展?

這次活動的安排,王俠仁和顧飛翔提前同誌願軍文獻館聯係好,組織來這裏開展第十七次,老同學、老戰友聚會,確定好如何安排。

這裏的館長十分直爽,而且對誌願軍的感情非常深厚,他立即說道:“你們這次活動,要我做什麼事情,盡管說就是了。”

“我們這次活動在你這裏進行,有十幾個人,時間還想長一些。”顧飛翔說。

“我這個館,有自己的賓館,雖然說不上是什麼星級,但條件還可以,房間裏有電視、電話,衛生設備。有餐廳可以供應大家吃飯。想住幾天都可以,兩個人一間標準房。住房免收租金,吃飯中、晚供應客飯,每客十元,收成本費七元。有時想吃點菜也可以,七拆收費。”

於是,這些人在24日上午全部來到了文獻館。

在重慶的蔣超夫婦,是乘飛機來的,在南京的趙大鈞夫婦和楊舜堯夫婦,是乘高鐵來的。

他們到了文獻館,館長親自安排好大家的住宿,接著就到餐廳吃中飯。

老兵和他們的夫人吃好中飯,稍事休息,就到賓館的會議室坐下來開會,商討這次聚會具體怎麼樣進行?

館長和他的夫人,也參加一起研究具體的安排。

大家經過充分的討論,一致決定這次大家聚集,一起來講故事。這些故事可以是自己的經曆,也可以是見到的或者聽到的。

這些曾經是誌願軍、解放軍的老兵,現在雖然已經八十左右,可都有些文化,肚皮裏有幾滴墨水,而且目前心態年輕,老有所為,靜下心來寫了不少東西,有大量的傳記、詩歌、散文,甚至是小說,內容豐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