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長孫皇後(2 / 2)

對後宮的妃嬪,長孫皇後也非常寬容和順,並不一心爭得專寵,反而常規勸李世民要公平地對待每一位妃嬪。

正因如此,唐太宗的後宮很少出現爭風吃醋的韻事,這在曆代都是極少有的。

當初隋文帝的獨孤皇後,雖然也曾把後宮治理得井然有序,但她靠的是專製的政策和手腕;

而長孫皇後隻憑著自己的端莊品性,就無言地影響和感化了整個後宮的氣氛,使唐太宗不受後宮是非的幹擾,能專心致誌料理軍國大事,難怪唐太宗對她十分敬服呢!

雖然長孫皇後出身顯貴之家,如今又富擁天下,但她一直遵奉著節儉簡樸的生活方式,衣服用品都不講求豪奢華美,飲食宴慶也從不鋪張,因而也帶動了後宮之中的樸實風尚,恰好為唐太宗勵精圖治的治國政策的施行作出了榜樣。

因為長孫皇後的所作所為端直有道,唐太宗也就對她十分器重,回到後宮,常與她談起一些軍國大事及賞罰細節。

長孫皇後雖然是一個很有見地的女人,但她不願以自己特殊的身份幹預國家大事。

她有自己的一套處事原則,認為男女有別,應各司其職,因而她說:“牝雞司晨,終非正道,婦人預聞政事,亦為不祥。”

唐太宗卻堅持要聽她的看法,長孫皇後拗不過,說出了自己經過深思熟慮而得出的見解:“居安思危,任賢納諫而已,其它妾就不了解了。”

她提出的是原則,而不願用細枝末節的建議來束縛皇夫,十分相信李世民手下那批謀臣賢士的能力。

李世民牢牢地記住了賢妻的“居安思危”與“任賢納諫”這兩句話。

當時天下已基本太平,很多武將漸漸開始疏於練武,唐太宗就時常在公務之暇,招集武官們演習射技,名為消遣,實際上是督促武官勤練武藝,並以演習成績作為他們升遷及獎賞的重要參考。

按曆朝朝規,一般是除了皇宮守衛及個別功臣外,其他人員不許帶兵器上朝,以保證皇帝的安全,因此有人提醒唐太宗:“眾人張弓挾箭在陛下座側,萬一有誰圖謀不軌,傷害陛下,豈不是社稷之大難!”

李世民卻說:“朕以赤心待人,何必懷疑自己左右的人。”

他任人唯賢、用人不疑的作風,深得手下文武諸臣的擁護,由此屬下人人自勵,不敢疏怠,就是在太平安定的時期也不放鬆警惕,國家長期兵精馬壯,絲毫不怕有外來的侵犯。

關於任賢納諫一事,唐太宗深受其益,因而也執行得尤為到家。

他常對左右說:“人要看到自己的容貌,必須借助於明鏡;君王要知道自己的過失,必須依靠直言的諫臣。”

他手下的諫議大夫魏征,就是一個敢於犯顏直諫的耿介之士。

魏征常對唐太宗的一些不當的行為和政策,直接了當地當麵指出,並力勸他改正,唐太宗對他頗為敬畏,常稱他是“忠諫之臣”。

但有時在一些小事上魏征也不放過,讓唐太宗常覺得麵子上過不去,此時總是長孫皇後為唐太宗消除心中的憤懣。

長孫皇後不僅是口頭上稱讚魏征,而且還派中使賜給魏征絹四百匹、錢四百緡,並傳口訊說:“聞公正直,如今見之,故以相賞;公宜常秉此心,不要轉移。”

魏征得到長孫皇後的支持和鼓勵,更加盡忠盡力,經常在朝廷上犯顏直諫,絲毫不怕得罪皇帝和重臣。

也正因為有他這樣一位赤膽忠心的諫臣,才使唐太宗避免了許多過失,成為一位聖明君王。

說到底,這中間實際上還有長孫皇後的一份功勞呢!

據說,凡是能在經典古籍上留名的人,都可以修仙。雖然長孫皇後是唐朝的人,不過作為一個修仙者,在任何朝代出現都不奇怪。

蘇小妹采訪完長孫皇後之後,已經是晚上十點多。

我和蘇小妹坐上長安新豹車,開啟“瞬間轉移”功能,眨眼間就已回到四川省自貢市。

我先將蘇小妹送回家,再返回東莞市虎門鎮的員工宿舍。

明天還要上班呢,必須休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