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雄心壯誌或是老想湊合過日子的人,不可能改變現狀。
——〔美〕裘根·崔瑞普
1.忠誠於自己的企業
現代社會上的人們日益冷漠,許多人已經習慣了在工作上拖拖拉拉、社交上狡詐多疑,人們為了自身的利益拚命地排除異己,這些都是社會競爭的結果。許多人以為,忠誠會妨礙自己從社會中獲得利益,是獲取利益之路上必須清除的一隻攔路虎。
如果一個員工能把自己與企業緊密連接起來,那就是忠誠。克勞斯說過:“團隊的力量就在於,它在成員心底喚起真正的忠誠感。企業和員工的利益是緊密相連的。員工忠誠於企業,企業信任員工。在這個情感的紐帶中,企業和員工將共同走向輝煌的成功。”
可是今天,我們放眼望去,真正具備忠誠意識的人實在太少了。跳出這個怪圈的不二法門就是培養忠誠。對企業而言,要完善激勵製度、培養員工的忠誠精神;對員工個人而言,要正確對待自我、主動樹立忠誠意識。
成功如果是一棵大樹,那忠誠就是這棵大樹的根。每個人都是社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若想不被社會、不被自己的團隊拋棄,你就必須忠誠於你的團隊。隻有忠誠敬業,你才能真正全身心地服務於企業,在自己的職位上創造出一流的業績。
在爆發經濟危機的時候,西方國家有一家製鞋廠的工人們組織起來,推薦了兩位代表向領導要求增加15%的工資。其實,當時的工廠前途也不容樂觀,隻能勉強維持下去,根本沒有能力增加工資。如果要加工資的話,工廠就會陷於破產的境地,但工人們怎麼會理會這些呢?於是,兩位代表理直氣壯地來到了領導辦公室的門口。領導平靜地與兩位代表分別進行了交談。領導真實地說出了工廠目前的處境,並懇請工人們與工廠同舟共濟,共渡難關。但兩個代表的態度卻截然不同。
第一位代表大致瀏覽了一下賬目,發現工廠的確沒有多少贏利。他是個明理的人,於是他對領導說:“我現在明白了。您也有您的難處,現在是工廠的困難期,我們員工應該和工廠站在一起。我不會再提加工資的要求了。”
而第二位代表的態度卻很強硬。他強調說:“如果工廠不加工資,那我們就辭職。離開了這裏,我們也不會餓死的。”
後來,當領導把工廠的實情坦率地告訴工人們後,大多數通情達理的工人都留了下來,默默地走上了自己的工作崗位,隻有少數工人離開,其中包括那個牢騷滿腹的第二位代表。後來,風潮慢慢地平息了下來。再後來,經濟危機也過去了,工廠的效益越來越好。
這次風潮把那些不穩定分子帶走了,他們中有的人在別的企業立下了腳跟,有的仍然在尋找著適合自己的工作。而那位喜歡出風頭的代表,卻一直沒有找到接納他的企業。後來,他連交房租的錢都沒有了,隻好在大街上流浪。在留下來的那些工人中,有少數人得到了提拔。其中那位明理忠誠的代表由於其表現一直很突出,最後被晉升為企業的一名經理。
這一切都發生得那麼自然,而又那麼真實。事件中的兩位代表,他們曾經站在同一起跑線上,但是由於態度和立場的不同卻使他們的結果大相徑庭。那些忠於企業,能與企業風雨與共、同舟共濟的人,總是會笑到最後。
忠誠,應當是每一個人的內在素質的外在體現,它應該是伴隨一個人一生的一種品格,絕不能在不需要時就丟棄、遺忘,那不過是一種“偽”忠誠罷了。
忠誠,我們永遠都不應該放棄!
2.忠誠在企業的價值體現
忠誠,是人的寶貴品格。一個人是不能夠獨自生存於這個世界上的,讀書的時候,我們生活在學校裏;工作了,我們生活在一個企業機關或事業單位中。我們會和形形色色的人交往,包括同學、同事、上司、領導、社會公眾等。忠誠建立信任,忠誠建立親密。隻有忠誠的人,周圍的人才會接近你。企業在招聘員工的時候,絕對不會去招聘一個不忠誠的人;客戶在購買商品或服務的時候,也絕對不會把錢交給一個不忠誠的人;與人共事的時候,沒有人願意跟一個不忠誠的人合作。總之,人活著,不能沒有忠誠。
有很多這樣的人,假如你說他對企業的忠誠不足,他常常會這樣辯解:“忠誠有什麼用呢?我又能得到什麼好處?”實際上,忠誠並不是為了增加回報的籌碼,如果是這樣,那就不是忠誠,而是交換。如果是這樣的話,領導寧願聘用一個能力不強但卻忠誠敬業的人,而不願重用一個朝秦暮楚、視忠誠為無用的人,就算他擁有出色的工作能力也不行。換成你是企業領導,你肯定也會這麼做的。
有一些人,工作的時候敷衍了事,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鍾,從來不願為企業多出一點力,例如幫領導把幾箱貨物放在該放的地方,隨時記下幾筆零碎的賬目,都隻不過是舉手之勞,卻可以給企業省下很多時間和金錢。設想一下,假如是你自己的生意,你會袖手旁觀、置之不理嗎?你肯定不會,那麼受人所雇,就不應當盡力而為嗎?有些人工作馬馬虎虎,懶懶散散,因為他們覺得即使工作兢兢業業也得不到什麼好處。同樣是這些人,一旦到了玩樂的時候個個都興高采烈,領薪水的時候爭先恐後。下麵的故事會對這些人有教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