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對外傳播好“中國醒獅”形象(1 / 3)

對外傳播好“中國醒獅”形象

特別關注

作者:李廣民 孫敬鑫

2014年3月27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中法建交50周年紀念大會上指出:“中國這頭獅子已經醒了,但這是一隻和平的、可親的、文明的獅子。”這一論述是一個東方大國從一度失落到再度崛起的宏大敘事,柔中帶剛,凸顯中國領導人的智慧。該語既出,立刻在世界範圍內引起強烈反響。是的,中國已然覺醒,一舉一動,必然給世界帶來更多的改變,也必然會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和熱議。如何讓外界在解讀中國時減少誤解和疑慮,真正認識到“中國醒獅”的和平、可親和文明?習近平主席通過此次歐洲之行,已經給出了精彩巧妙又鏗鏘有力的回答。

習主席首次闡釋

“中國醒獅”形象

以心相交,成其久遠。習主席在此次歐洲之行中,通過連續撰文、發表個性化演講等多種形式,向外界宣示了中國的政策主張,向世界首次展示了“中國醒獅”形象,大大拉近了中國與世界的距離。

一、善用曆史文化底蘊,精心展示文明大國形象

習主席訪歐第一站是“鬱金香之國”荷蘭。與大多數“第一夫人”喜歡以自己名字命名鬱金香不同,習主席夫人彭麗媛命名新培育的鬱金香為“國泰”,並按當地習俗澆灌香檳,寓意中荷兩國“國泰民安”,中國文化的博大胸懷與悠久魅力可見一斑。3月24日荷蘭阿姆斯特丹王宮,當習近平和夫人彭麗媛以藏青色中華立領上裝和繡花唐裝亮相“白領結”國宴時,中華文明的深厚底蘊和生動風采在世界麵前自信彰顯。

中華曆史文化悠悠五千載,其間積澱的深邃智慧,正是崛起的中國不斷前進的動力。正如習主席在柏林與漢學家代表交流時所說:“中華優秀文化傳統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行為方式。”當今的中華民族,唯有用自身血脈裏流淌著的文明密碼凝聚成文化巨流,才可更加從容地麵對當代世界的風雲挑戰。麵對偏見和誤解,習主席講到:“很多問題的解決不在一時一刻,要保持自身文化的自信、耐力、定力。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潛移默化,滴水穿石。”或許正是這獨特的“滴水穿石”的中國力量,卻可將中國的文明大國形象展示的淋漓盡致。

一直以來,中國都致力於以文明大國形象立身處世,大力倡導在多邊外交中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樣性,努力推動國際關係民主化。習主席在訪問過程中,頻繁引用中國經典,向國際社會展示了中國的文化自信——不是狹隘的排斥,而是寬廣的胸懷,海納百川、兼容並蓄,不僅是對自己文明的虔心守護、傳承發揚,更是一種需要建立在尊重文明多樣性基礎上的自信。同時習主席又入鄉隨俗,頻頻借用西方人熟悉的神話文明故事和實例,平易親切。正如習主席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演講中談到的:“雨果說,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胸懷。對待不同文明,我們需要比天空更寬闊的胸懷。”顯而易見,厚重的文化底蘊必能孕育出博大的文明胸襟、寬廣的大國視野,以這種姿態示人的中國也更易於與世界彼此交融。

二、展現中國發展成果,生動彰顯東方大國形象

此次習主席訪歐之行,舉手投足、言談話語,不僅東方大國形象十足,而且世界大國風範盡顯。他縱論古今、深入淺出,宣介中國,交流治國理政經驗。不僅成功展示了中國魅力,為當代中國國際形象注入新的意涵,而且對世界文明和中國文明的交流互鑒做出了鮮明、有力的解讀。

中國,東方文明的重要代表;歐洲,西方文明的發祥地。當習近平主席一行以自信友好的姿態叩響歐羅巴大門的時候,歐洲各國均以最隆重的禮遇笑迎中國貴賓。外交禮儀,一葉知秋。近代以來,孱弱的中國屢遭殖民侵略,被強加上一個個不平等的條約。而今,146匹驌驦、146名虎賁,護送中國貴賓;荷蘭、比利時皇家空軍戰機為習主席專機保駕護航;在習主席專機落地之時,鮮豔的五星紅旗史無前例地升起在比利時王宮??不言自明,隨著中國國力日盛,發展勢猛,以東方文化作為支撐的中華文明,已越來越多地得到世界各國的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