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式”教育PK到了世界經濟論壇(3)
“能不能晚飯後再練呢?”姥姥建議說。
“不行!”“虎媽”很堅決。
琴是練了,但完事後的情況是這樣的:露露憤憤不平、淚流滿麵;孩子爸雙唇緊閉、鬱悶至極;姥爺、姥姥則等得疲勞過度、昏昏欲睡。而他們熱切想參觀的地下迷宮,也關門打烊了。
關於“虎式”教育的PK,居然鬧到了在瑞士達沃斯舉行的世界經濟論壇上。
論壇期間,組織者安排了一場有“娛樂價值”的研討會,由拉裏·薩默斯挑戰“虎媽”蔡美兒。
薩默斯是美國前財政部長、哈佛大學前校長。他首先發言,說自己並不是“虎媽”說的那種“懶惰的西方人”。無論在家中還是職場上,他都算得上是一個“死硬派”。
就是這麼一個遵循傳統價值的“死硬派”,也不讚同“虎媽”逼迫式的育兒風格。他向“虎媽”崇尚的價值觀提出質疑:學業成功,是孩子通向理想職業的唯一途徑嗎?這位哈佛前校長又問:誰是過去25年來,最受矚目的、讓全世界改變了看法的兩個哈佛學生?
“是比爾·蓋茨和馬克·紮克伯格,他們都沒有畢業。”他接著說道,如果是“虎媽”培育的產物,那他們的這種表現,是無法讓他們的母親感到喜悅的。
接著,他說出如下事實,哈佛校友大致有以下特征:得A的學生成為學者;得B的學生花時間,讓自己的孩子進入好大學,傳承家族的名望;得C的學生,則成了億萬富翁和捐助者。
究竟什麼,才是養育孩子的終極目的?
薩默斯若有所思地說:“在任何情況下,也許我們應該同意幸福是最重要的。解開幸福由來的奧秘,是最成功育兒經的關鍵。畢竟,人平均四分之一的生活是在孩童時期,這是一個不短的時間。讓他們在18年中,盡可能的快樂,是重要和有益的。”
我寧願丟掉我這點所謂的成功,去換取沒有留下傷痕的快樂生活
“剛來美國時,我還是用國內那套對待兒子小州,現在想想太粗暴了,心裏很愧疚。”蔡真妮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