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媽”教育模式算不算成功(1)
“虎媽”教育模式算不算成功(1)
作為一個中國媽媽,她的育兒觀的改變,是一個緩慢、漸進的過程。“當我看到這裏的孩子,那麼快樂、那麼自信,無論學習成績如何,都對生活充滿了熱情,他們文化裏對孩子的充分尊重,給了我很大的啟發。我覺得,為孩子建立起一分自我認同感,一分自信,一分愛心,擁有良好的情商,這些東西雖然無法用成績衡量,但對於孩子的人生,卻更加重要。”
凱麗小時候語言發育遲緩,智力平平,小學各科成績位於中遊。蔡真妮認為,隻有她自己對學習真的有興趣了,才會學好。“如果我盯著,抓她的學習,輔導她、訓練她,暫時會讓她的成績提高,但長久下來,就把她對學習的興趣和自主性,都盯沒了。她會變成為了得到好成績而學,為了父母而學,這就從根本上毀了孩子的求知欲。”
那段時間,放學後鄰居的孩子來喊凱麗出去玩。凱麗問媽媽可不可以去,她說可以,作業沒寫完沒關係,你自己睡覺前給寫完了就行,別耽誤了和小朋友玩。要照在國內,蔡真妮肯定跟孩子急眼:不許去,給我寫作業去!
“我心底裏真的認為,和其他孩子一起玩,比學習重要。多參加群體的自由活動,小孩自然而然地學會如何與同伴交往:怎樣讓自己的意誌得到實現,有時候必須妥協、要有合作精神、怎樣對待不同意見、感受別人的情緒……這些都是人際關係的啟蒙,是書本上學不到而孩子進入社會後最能用得上的素質。”
“督促孩子學習很簡單,回饋也是立竿見影的,尤其在小學階段。而培養孩子的情商比較難,一時半會兒看不出效益來。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父母是要把孩子培養成人,所以必須耐下心來,沉住氣,給孩子足夠長的時間,去發現和完善自己。”
相反,“虎媽”強迫式的教育,給她的倆孩子帶來什麼樣的真實感受?這在蔡美兒的書裏描述不多。但兩個不經意間提到的細節,讓人讀後印象頗深。說的都是“虎媽”的大女兒,那個聽話的,每天放學後直接跑步回家練琴,總是努力做些“光宗耀祖”事情的索菲婭。
索菲婭6歲時,有一天,孩子爸在鋼琴琴鍵的木製部分,發現了一些奇怪的印記。仔細檢查後,他認為這些是牙印。經過一番詢問,女兒承認,是她常常啃咬鋼琴。
有次開家長會,老師跟蔡美兒說,自己從沒教過像索菲婭這麼優秀的孩子,但同時,對她的社交感到擔心,因為在午餐和課間休息時,索菲婭總是獨來獨往,還經常抱著一本書獨自在校園裏閑逛。這令“虎媽”驚訝,因為每當追問女兒在學校過得怎麼樣時,孩子總說“不錯,挺好玩的”。
有讀者猜測,“虎媽”的女兒們並不快樂。
有個心理學博士,寫文章勸導“虎媽”。“我相信,蔡女士粗魯武斷的家教方式,來源於她自己的不幸福。你或許要問我是怎麼知道的?這正是我父親的‘虎式’家教告訴我的。”